大慶龍南醫院地處石油、石化企業中心區域,始建于1997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三級甲等醫院,是... [ 詳細 ]
川崎病早期診斷的研究進展
時間:2012-10-31 20:05來源:求醫網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疾病,年由學者川崎富作首先報道,故稱為“川崎病”,其心血管系統并發癥日益受到重視。本病好發于5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逐年增加,如未經治療約有15~25%的患兒出現冠狀動脈擴張或冠狀動脈瘤,導致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及猝死等,在美國川崎病已經超越風濕熱成為兒童期獲得性心臟病的首要原因,嚴重影響小兒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其診斷既往根據年KD研究委員會修訂的診斷標準,近年由于不典型病例的增多,現全球已廣泛采用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制定的標準,而把部分實驗室檢查指標作為重要的參考,但由于本病診斷缺乏特異指標及確定的檢測手段,早期表現往往達不到以上所制定的診斷標準,從而使早期診斷和不典型病例的確診存在較大的困難,使對冠狀動脈病變的防治延誤。加之不典型KD的報道近年來達10~20%,其冠脈病變發生率與典型病例無差異。因此,現就近年來有關KD早期診斷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述。
一、臨床表現
川崎病的早期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其主要臨床特征有持續發熱、球結膜充血、唇及口腔病變、手足癥狀、皮膚表現及頸淋巴結腫大。KD最常見的早期表現是川崎病面容(眼球結膜充血、口腔粘膜改變、唇紅干裂),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對早期診斷有一定價值。早期62.8% 患兒出現肛周潮紅脫皮,43.6%出現卡介苗接種瘢痕周圍紅暈、腫脹(卡瘢紅),至目前卡瘢反應尚未見于其他發熱性疾病,對KD的早期診斷特異性高,可作為早期診斷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二、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病程早期血白細胞總數(WBC)、中性粒細胞(N)、血小板(PLT)變化:WBC多為(20~30)×109/L,N占80~90% 。有關研究結果表明KD患兒PLT的升高,以第2、3周為最高,第4周開始下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于第1周最大,其后迅速變小,KD急性期與恢復期PLT、MPV、PDW 均有顯著差異,提示KD隨著病情好轉及血管的修復,PLT、MPV、PDW 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冠狀動脈改變的患兒急性期MPV及最高PLT較無冠狀動脈改變者明顯增高,急性期血小板活化狀態顯著高于恢復期。
2.C-反應蛋白(CRP)和血沉(ESR) 血清CRP含量在KD早期明顯增加,在其診療中具有一定臨床指導意義,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的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在明確診斷時5O%以上的病例CRP增高。CRP明顯增高及ESR顯著增快則反映血管炎癥較嚴重,易形成冠狀動脈損害(CAL),而KD預后主要取決于是否有冠狀動脈并發癥及其嚴重程度。KD由于全身廣泛的血管炎為主的病理改變,可產生大量炎性介質和免疫球蛋白,二者均可導致KD患兒的ESR顯著增快,其ESR峰值可作為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的重要指標之一,ESR峰值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率呈正比。
3.腦鈉肽(BNP)和NT-proBNP BNP為一種心臟內分泌激素,主要由心室合成和分泌。BNP和NT-proBNP均來自于BNP前體,在釋放人血液前被水解酶分解成2個片段,其中N端的76個氨基酸殘基即為NT- proBNP。近來有研究認為KD患兒急性期血漿BNP和NT-proBNP水平顯著升高,可協助診斷KD。NT—proBNP相對于BNP能更好的協助診斷KD,尤其是對于不完全KD 早期診斷更具有意義。
三、超聲心動圖
以往,判斷冠狀動脈有無損害的檢查方法包括:冠狀動脈造影、超聲心動圖及心電圖檢查,其中冠脈造影法是評價KD患者冠脈內皮功能的金標準,但由于冠狀動脈造影為創傷性的檢查方法,而KD患者又多是嬰幼兒,故該方法難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超聲心動圖檢查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無創性的檢查方法,可發現冠狀動脈損害的早期病理變化即血管壁明顯水腫,由于管壁水腫,導致管腔內徑相對窄小,部分超聲檢查可無冠脈擴張,僅表現為管壁增厚或回聲異常,因此在病程早期,盡管未出現冠脈擴張,但管壁厚度及回聲異常常提示冠脈損害,可作為早期診斷的依據。
四、心電圖檢查
超聲檢查僅能發現左、右冠狀動脈近端病變,但不能顯示其遠端病變,因而心電圖檢查可彌補其不足。有關報道在川崎病發病早期,患兒多伴有心電圖異常改變,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ST-T改變、QRS低電壓、右束支傳導阻滯、Q-T間期延長、室性期前收縮、房室傳導阻滯等。這是因為川崎病往往出現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及傳導異常,從而出現不同的心電圖改變。心電圖異常可間接反映CAI ,但單純近心端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形成并不影響冠狀血流量,無法解釋心電圖異常,而遠端小血管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可能才是心電圖異常原因。
五、多排CT(MSCT)
冠狀動脈病變可發生在冠狀動脈開口處,也可見于遠端如前降支、回旋支,但遠端由于被肺所遮擋,超聲心動圖較難發現其病變,且對于動脈狹窄的檢出不敏感,容易漏診。MSCT是CT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項最新技術,作為無創檢查已經受到關注,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通過三維重建后處理,圖像與心血管造影圖像相媲美。MSCT比超聲心動圖檢查敏感度高,精確,具有診斷價值,可作為早期診斷的一種輔助檢查,與超聲心動圖互補。MSCT同時存在x線輻射的問題,在設定掃描參數時需要注意患兒的年齡、體質量、胸圍、腹圍和掃描范圍等,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X線輻射。
綜上所述,目前KD的診斷尚未有特異性指標,可根據各種臨床表現與早期陽性率較高的實驗室指標相結合,提出在發熱的基礎上出現以下情況可作為早期診斷KD的依據;①KD特征性面容;② 患兒在≤3d內出現的肛門、陰囊皮膚潮紅、糜爛;③≤3d出現卡介苗接種處發紅、硬結;④ 白細胞、PLT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升高;⑤ 高度懷疑本病時,及早行心臟超聲檢查,或心電圖和MSCT檢查等,以期提高早期診斷,減少誤診,達到早期治療、減少冠狀動脈病變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