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原天津市塘沽醫院)始建于1949年,經過6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濱海地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 [ 詳細 ]
威脅生命的頸椎病--頸心綜合癥
時間:2013-03-01 11:42來源:求醫網
頸椎病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之勢,中年人患此病者亦不鮮見。頸椎病不僅令病人感覺頸部不適、活動受限,而且因頸部的骨質增生可刺激壓迫交感神經,影響內臟,累及心血管系統,產生心前區疼痛、胸悶、心悸,心電圖出現缺血性心肌改變、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還可引起血壓升高等癥狀,這些表現分別被稱之為“頸性心絞痛”、“頸性心律失常”、“頸性高血壓”,統稱為“頸心綜合征”,屬頸椎相關性病變范疇,發病率占到心電圖和血壓、心律異常人群的40%以上。
頸心綜合癥的病理及臨床表現 頸椎病中老年多發,癥狀隨年齡增大而加重,極易誤診、誤治。這是因為隨年齡的增長,因外傷、勞損等積累性損傷,使頸椎及椎旁軟組織損傷或頸椎骨質增生、頸間盤突出或頸椎失穩等退行性變導致無菌性炎癥,壓迫、刺激或牽拉神經根、脊髓或交感神經鏈,而引起錯綜復雜、似乎與頸椎病不同的癥狀。
頸部的交感神經干位于頸椎橫突前方,一般有3~4個神經節,即頸上、頸中、中間和頸下神經節,其節后纖維分別形成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經分布于心臟。當頸椎橫突退行性變,特別是第2、3節頸椎壓迫或牽拉其前面的交感神經節,使其發出的心神經尤其是心上神經興奮性增高,使冠狀動脈收縮發生障礙,即可導致心前區疼痛、胸悶、心悸、氣短等類似冠心病心絞痛的癥狀;也可因骨贅刺激或壓迫脊髓和脊髓血管,引起側角內交感神經細胞功能障礙,或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使延髓內心血管調節中樞缺血,引起反射性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導致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頸性心絞痛:典型的發作為突發性疼痛,疼痛多位于胸骨中段或上段的后面,亦可波及心前區的大部分,多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可呈壓榨感或窒息感,常伴有胸悶、氣急、頭暈腦脹、失眠、多汗、易激動、頸部酸脹不適等。血脂可偏高或正常、心負荷試驗多無異常,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
頸性心律不齊:一般無心血管等器質性病變,常因體位改變而誘發,多呈反復發作并呈逐漸加重趨勢,服用抗心律不齊藥物多難奏效。
頸性高血壓:多有動脈硬化趨勢但無動脈硬化等器質性病變,血壓波動大,多因姿勢改變而引發,服降壓藥效果不佳。
頸心綜合癥的診斷與鑒別
臨床上對原因不明的心絞痛、心律不齊和高血壓,久治不愈時別忘了查查頸椎,也許病根就在頸椎。這時心電圖、超聲心電圖等并沒發現器質性病變,但腦血流圖卻可見血管緊張度增高,流入腦部的血流量左右不對稱,可相差20%~50%。若頸椎X線片、CT或MR(核磁共振)顯示頸椎骨質增生等退行性變,多在伏案過久或扭頭、甩頭后誘發,即可初步確診,按頸椎病治療后癥狀緩解或消失,當可確診。
中、老年人也是冠心病多發年齡,所以“頸心綜合征”常易被誤診為冠心病。但“頸心綜合征”的心絞痛與冠心病中的心絞痛是有區別的:它與勞力負荷增加、情緒激動無關,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及鈣離子拮抗劑不能緩解;而頸椎負荷增加卻常常是此類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如高枕臥位,長時間維持過度仰頭、低頭的體姿,長時間頭頸轉向一側,脊背受涼、潮濕、扭傷、勞累等。
但由頸椎攝片診斷頸椎病后還不能立即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應進一步對病人進行24小時心電圖監護:平臥休息2小時后與臥床前心電圖進行對比;取坐位,1 分鐘內完成45度以上的左右轉頸各30次,對比轉頸前后的心電圖。如臥位后,ST段及T波呈缺血性變化,散步后消失;轉頸后ST段及T波缺血性改變又出現或加重,說明心電圖變化與頸部負荷有關,可確診為“頸心綜合征”。冠心病則與此不同,ST段及T波缺血性改變與頸部負荷增減無關,僅在活動或運動時加重。因此,臥位試驗與轉頸試驗是鑒別“頸心綜合征”與冠心病的簡便、經濟、有效的方法。
頸心綜合癥的治療
頸心綜合癥的根源是頸椎病,所以主要以治療頸椎病為主,如糾正高枕臥位,使用適當高度的枕頭(約1個拳頭高);避免過度仰頭、低頭或長時間頭轉向一側;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頸、脊背受涼;局部進行理療,熱敷;適當的頸部體操以活動頸部,可緩解或減輕“頸心綜合征”的各種癥狀。
主要治療方法有:
一、局部手法治療:患者俯臥位。全身放松,醫者雙掌平推肩背部及肩至上肢,并在肩胛區、肩內緣進行緩慢揉按10分鐘。然后患者改為側臥位,醫者用拇指自上而下緩慢而深沉的按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4-5遍,并在斜方肌后緣、肩胛提肌、項韌帶等處的阿是穴加撥按理筋手法8分鐘。
二、椎間盤介入療法:介入療法目前采用的有射頻技術、激光技術、臭氧技術等,通過降低椎間盤的壓力和減輕椎間盤表面交感神經末梢的張力以此反射性的緩解頸交感神經鏈的興奮性,臨床治療效果理想。 脊柱內窺鏡下頸椎間盤切除治療:目前最先進的直視治療手段,具有微創、安全、恢復快等特點。
三、星狀神經節阻滯 病人取仰臥體位,枕下墊薄枕,稍屈頸收下頜,使頸前肌放松。進針方法:常規皮膚消毒,左手中指尖緊貼胸鎖關節上方約兩橫指(環狀軟骨平面相當于第6頸椎橫突)處沿氣管壁輕輕下摳,將胸鎖乳突肌及其深面的頸總動脈鞘拉向外側,指尖下壓,可能到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手指固定不動。右手持7號針頭與皮膚垂直沿左手中指甲緣快速進針,遇到骨質即為第6頸椎橫突。稍進針2mm,使針尖離開頸長肌,回抽無血、無腦脊液、無氣后緩慢注入1%利多卡因10ml,拔除針后壓迫4-6分鐘,觀察1小時未見不良反應,方可離開醫院。采用左右星狀神經節交替阻滯方法,3天1次,7次為1個療程。
護理和管理
一、 健康教育 。
二、 每日測血壓一到兩次并記錄 。
三、 每周一次心電圖檢查。
四、 每日必須堅持由少到多、循序漸進、不適為過的鍛煉原則訓練。
五、 心理疏導,指導患者情緒穩定、減少波動,以配合治療。
六、 降壓藥的停用需緩慢減量,不可突然減量(血壓在治療后迅速恢復正常者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