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吳門醫派的發祥地,人文薈萃,名醫輩出,吳門醫派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 [ 詳細 ]
夏月三伏話敷貼
時間:2012-11-03 11:18來源:求醫網
用中藥外敷穴位治療咳喘已有悠久的歷史,如《素問·咳論》云:“治臟者,治其俞。”清·張璐《張氏醫通·喘門》記載:“冷哮……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凈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研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姜汁調涂肺俞、膏肓、百勞等穴。”此法在近代被發掘用于防治冬天易發作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所用藥物多系“冷哮方”化裁而來,通過培陽補肺,止咳平喘,可以降低咳喘病的急性發作頻率,并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穴位敷貼療法因其效果顯著、操作簡便和安全無毒副作用的特點,應用日益廣泛。
“冬病夏治”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是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天人相應”為理論依據,利用伏天氣候炎熱,氣血暢通,藥物能在人體特定穴位更好地滲透、吸收的特點,敷以辛溫逐痰走竄藥物的一種外治法。貼藥時間一般為0.5~5小時,如貼藥后無任何不適,可適當延長貼藥時間;如貼藥后自覺局部癢、刺痛的,或糖尿病患者、皮膚較嫩薄的患者可適當縮短貼藥時間。貼藥期間應避免直接吹風扇或置身于過冷的空調環境中,以免影響療效。取下敷貼5小時之內不宜洗浴,局部不可用力擦洗。貼藥后皮膚出現紅暈、淡褐色色素沉著、細小水泡屬正常現象,如水泡較大則應保護創面,避免抓破,防治感染。治療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肥膩、蝦、海鮮等發物。
穴位敷貼講究時間,以三伏天療效較好。肺系疾病長期反復發病,必傷及脾腎之陽,繼而形成肺、脾、腎氣虛與痰伏于肺的本虛標實的病理基礎。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腎主納氣,咳喘的病因以痰為主,患者多有伏痰宿根,多于秋季發作,冬季加重,隨著春夏自然界陽氣的充盛亦漸愈,即便發作時有痰熱壅盛之證,從本質上講仍屬本虛標實。因此,治療咳喘在緩解期扶正固本,溫化寒痰有重要的意義。痰為陰邪,非溫不化,農歷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體陽氣也隨之盛長,加上此時氣溫較高,人體腠理開泄,氣血趨于體表,藥物易于吸收,故三伏天穴位敷貼治療咳喘疾病符合陰陽四時消長規律,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敷貼療法常選用背部胸椎旁的肺俞、膏肓、定喘等穴位。《內經》曰:“諸痿喘嘔,皆屬于上。”咳喘病在肺,但肩背通于肺,故在肩背部腧穴用藥可使藥力入肺。現代研究表明,背部胸椎旁,交感神經附近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病理反射區,此區分布的穴位對治療肺部疾病療效顯著。用藥物敷貼脊柱胸段兩側的穴位,能起到刺激人體位于胸段的交感神經節(椎旁節),降低迷走神經的緊張度,使氣管黏膜炎性滲出物減少,解除支氣管的痙攣狀態,呼氣的阻力降低,通氣功能得到改善,以及遏制肥大細胞釋放過敏性介質等作用,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聯絡臟腑的通道。穴位貼敷通過藥物的局部刺激和經皮膚吸收,發揮其藥理作用,使所屬經絡氣機得到調節,氣血運行通暢,起到協調陰陽、抗御病邪的作用;還可使藥物循經絡達相應臟腑,對肺、脾、腎三臟起到補虛祛邪作用。有關研究表明,穴位敷貼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提高血漿皮質醇,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發揮療效。穴位敷貼作為古老的中醫外治法,與現代醫學經皮給藥理論不謀而合。穴位敷貼不但具有經皮給藥的優點,如藥物不經消化系統破壞和肝臟分解,能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從而使藥物作用時間長而穩定等。并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過經絡感傳影響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它們之間可能產生相互激發和協調作用,導致生理上的放大效應,使藥物的外治效果優于內服效果。
因此,具有溫肺散寒,祛除伏痰功效的穴位敷貼療法,可起到扶正祛邪,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的作用,從而減少冬季的發病次數,減輕發作時的癥狀,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體虛反復感冒等疾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今后,進一步應用現代技術和工藝,加強劑型的改革和研發,可為臨床開辟更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