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婦幼保健院創建于1944年6月,前身系“四川省立婦嬰保健院”,是四川省首家“三級甲等”... [ 詳細 ]
社區護理的定義與發展
時間:2012-11-06 10:05來源:求醫網
1 社區護理的定義 社區護理即是面對社區內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團體的健康服務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導、家庭護理、康復指導、病人及健康人的營養指導、婦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詢等。
美國護士會(American Nues Association,ANA)于1980年對社區護理定義為:社區護理是綜合公共衛生學與專業護理學的理論,應用于促進與維持群眾的健康,是一種專門和完整的實務工作。它的服務不限于一個特別的年齡群或診斷,而是提供連續性、非片斷性的服務,其主要職責是視人口群體為一整體,直接提供護理給個體、家庭或團體,以使全民達到健康。應用整體的方法促進健康、維護健康、衛生教育和管理、合作及提供連續性護理來管理社區中個體、家庭和團體的健康。
加拿大公共衛生協會將社區護理定義為:社區護理是職業性的護理工作,由有組織的社會力量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一般家庭、學校或生活環境中的人群。社區護理除考慮到健康人、生病的人和殘疾人外,它還致力于預防疫病或延滯疫病的發展,減少不可避免的疾病發生的影響,對居家病人或有健康障礙的人提供熟練的護理,援助那些面臨危機情況者,對于個人、家庭、特別團體以及整個社區提供知識并鼓勵他們養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習慣。
綜合上述定義,社區護理代表了社區衛生與護理兩方面的內涵,它不僅注意到個人的健康安寧,而且也注意到社區整個人群的健康,包括疾病和受傷的預防、健康的恢復以及增進健康。更明確地說,社區護理是有組織的社會力量,提供個人、家庭、社區的一種服務,社區護士以同情、和藹、親切的態度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應用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矯正每一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保持健康,必要時并從事健康人和居家病人的訪視與護理。由此可知,一名社區護士僅有臨床護理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社區護理理論知識及一定的社區工作實踐經驗。
2 社區護理的發展
2.1 國外社區護理的發展。社區護理能發展到今天成為一門專業,經過了相當艱辛的路程。在社區護理發展史上首先要提到的是拉維妮亞*道克女士(Lavinia Dock),她是一位學者、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女權運動的倡導者,一生都致力于護理和健康服務的促進,對女性選擇權的爭取更是不遺余力。另一位社區護理的先驅是瑪麗*卡迪娜女士(Mary Gardner),著有《展現綜合性和優秀性的社區護理》一書,書中提到當時護理工作者多為修女或是具有高階層社會里的女性基督徒,這對于護理事業的發展,具有倡導和催化的功能。但是整個社區護理發展史上,可以考證到的第一位訪視護士(visiting nue)是圣菲比(St Phoebe)。威廉勒斯朋(Willian Rathbone)是英國利物浦的一位企業家,由于妻子罹患慢性病在家接受專業護理人員的照顧,使他認識到居家照顧可減輕病人痛苦,可解決家庭困擾,他確信人們需要類似的幫助,因而在1859年創立了第一個地段訪視的護理機構,并獲得了南丁格爾的支持,有計劃地訓練護理人員從事貧病者訪視照顧工作,因此有人將其譽為地段訪視護理之父。美國的麗蓮*沃德(Lillian Wald,1867年—1940年)被認為是現代社區護理的先驅,早在1891年在醫院中即呼吁護理人員應能單獨作業,她還為社區護理人員正名為“公共衛生護士(public health nue)”,認為護理人員可以在社區當中工作,從事社區和家庭評詁,確定社區居民的要求,并盡力提供服務,為社區居民解決問題,致力于學校衛生護理和社區護理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區護理的重要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承認,不少國家中社區護理已有專門的機構,對于社區護士教育也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并不斷對社區護士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從事社區護理的護士學歷水平已達到本科、碩士。
2.2 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與展望。我國不少醫院雖然開設了家庭病床,其重點仍是病人;對于健康的促進、疾病的普查、預防接種等工作也因地區的不同,執行此工作的人員不盡相同;也有一些基層衛生院(所)對其管轄區展開了部分社區護理工作,但其系統性和規范性還處于摸索階段。
我國的社區護理教育可以說還是一項空白,至今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專門的社區護理人才從事社區護理工作。作者在《培養社區護理人才的設想》一文中提出自己的見解:為擔負起社區內人們的健康保健工作,培養社區護士勢在必行。我國衛生部于1993年、1997年對中等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的課程結構作了調整,增設了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人文科學和預防保健的內容,但只占其課程的5%左右。由于社區護理所需的知識面以及知識結構的特殊性,目前中等衛生學校培養出來的護士將難以開展好社區護理工作。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要求我國護士職責從傳統的“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減輕痛苦”。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理的可行途徑,填補我國社區護理的空白,對于已取得中專、大專文憑的護士進行社區護理理論學習和在擬成立的社區護理中心經過實踐能力培養,使之既具有社區護理的理論知識,又具有社區護理工作的能力,成為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骨干力量。
原作者:胡敏予 肖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