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中醫院創建于1977年,從建院至今一直堅持以人為本,實施科教興院,在繼承發揚傳統中探索創新,把醫院打造成為一所中醫藥特色... [ 詳細 ]
傳一份愛心給社會留一絲光明在人間
時間:2012-11-07 15:41來源:求醫網
段昌松,寧波市中醫院職工,年僅31歲。去年底被確診為肺癌晚期。
面對疾病,他沒有悲觀,沒有抱怨,而是以一種堅強、樂觀、感恩的心看待這個世界。因為他從這個世界獲得了許許多多的愛,他要把自己感受到的愛傳遞下去。而他對這個世界單獨所能夠做的,就是捐獻他的眼角膜,留一絲光明在人間。
近日,記者在醫院采訪了段昌松,聆聽了他真摯的心聲。并且采訪了他的家人、同事們,知道了有關他的很多故事。
段昌松的自述——
感謝親愛的同事們
去年底,我被查出患了肺癌晚期。這個晴天霹靂真讓人難以接受,我的孩子剛剛出生不到十個月,我的妻子還要照看孩子,住院期間都是同事們在照顧我,就連我的住院、出院手續都是他們幫我辦理的。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同事們既給了我實實在在的幫助,也給了我最大的精神安慰。
“小段,吃點紅棗,能補血。”
“兄弟,好好養病,以后好了我們再一起打籃球啊。”
一句句溫暖的話語,一股股深情的暖流,滋潤著我即將枯萎的生命,讓我心中充滿了抵御病魔的力量。我知道,我只有樂觀地面對疾病,積極地進行治療,才是對所有關心我的人較好的回報。
后來,為了更好地治療疾病,我需要去上海接受治療。記得準備去上海那天上午,醫院領導和好多的同事,都來到醫院看望我。
“段昌松,你就安心地接受治療吧。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就會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生活上、家庭中,要是有什么困難,盡管告訴我們,我們一定盡力幫你解決,而且我們相信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這些溫暖的話語,讓我倍受感動!
在上海治療回到寧波,院領導多次來家里看望我,鼓勵我一定要有與病魔抗爭的信心!全院職工還自發的組織起來為我捐款,一共為我捐款約21萬元。每收到一筆錢,我都詳細地在小本子上,望著那一個個名字,看著那一沓沓鈔票,我心里感慨萬千!“謝謝了,謝謝您們——我敬愛的領導們,我親愛的同事們,我的兄弟姐妹們!”
把愛心和光明留在人間
躺在病床上,我回想著生病之后的點點滴滴。我得到了同事們、朋友們的多方捐助,收到了很多的愛心,也不知道怎么回報,在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只希望能把愛心傳遞下去。報答愛心,感恩社會,我別無長物,我只有一副軀體。我下定決心,把自己的肝啊、腎啊,都捐獻出去。為此,我咨詢了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癌癥晚期的病人,不適合特需。聽到這個回答,我深感失望。后來我突然了解到,我還可以捐獻角膜,因為角膜一般不會攜帶癌性細胞。得知這個消息,我心里非常高興,在我生命的最后時刻,我總算還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情了。
我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我的妻子和父母。父母表示理解并支持,但我的妻子并不同意我捐獻器官,說我一生都很苦,希望我有個完整的尸體離開人世。我知道妻子是深深地愛著我的,我就安慰妻子說:“一個人如果有眼睛,卻看不見這個世界,那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如果我的生命消失了,眼睛也就沒什么用了,把眼角膜捐獻給別人, 讓一個人從黑暗中走出來,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這樣,我也就用自己的行動回報了同事們和社會對我的大愛,也把這份愛心傳遞了下去,同時給世界留下一絲光明,這是我生命的延續。”聽了我的話,我妻子含淚點頭答應。
很快,我就在同事的幫助下,簽署了遺體特需登記書。
我愛我的親人們
現在,我的孩子才20個月大,雖然他還不懂爸爸生病了,但也會感覺到爸爸跟以前不一樣了。我妻子每天都會把孩子帶來看爸爸,每次來,孩子都會依偎在我身邊,表現得很乖。可一看到護士阿姨給爸爸打針,他就會大叫,不讓別人給爸爸打針。我深深地愛著我的孩子,一想到我和孩子的永別,我就淚流不止。但是,我又想到,這個世界有那么多的愛心在擁圍著我們,我的孩子也會在愛心的包圍中長大,我的心里就泰然了許多。
我對父母滿懷感恩之心,始終不忘孝順父母。以前上學的時候,只要一放假,我就下地幫父母干農活。我來寧波工作之后,父母來了,家務活完全不讓他們干,我下班回到家,再給父母做飯。
在我的親人中,我最牽掛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幼小的孩子,我只希望他能健康地長大,希望他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
我還是有幾句話想對孩子說:“孩子,你以后一定要孝敬媽媽,因為你還有些事情是要替爸爸做的,如果你做不到,爸爸是不會原諒你的。爸爸就這一個要求,你要照顧好媽媽。”他還太小,還不懂這些。有時候,我真想在他身上刻個“孝”字。讓他時常看到這個字,做個孝順的人。因為我的原因,他的媽媽要受更多的苦,付出更多的艱辛,來培育他。很多應該由爸爸來做的事情,都要由媽媽一個人來完成。所以我孩子瘦小的肩膀,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在我生命的最后階段,我唯有祝福我的親人一生平安。
醫患之間的關系,可以處理得更好
目前醫學很發達,但對有些疾病,還是沒有什么好的辦法。我于去年11月26日確診為“右肺癌伴縱膈淋巴轉移,雙腎上腺轉移”,在短短的11個月時間里,做了15次化療,2次手術(一次取淋巴結活檢,一次腹腔鏡取腎上腺腫瘤),也就是每21天就要做一次化療。
雖然最后我還是要走,也吃了很多苦,但我不后悔我所做過的所有治療,我對我的醫生,是信任的。我當時去上海找的也不是什么有名的醫生,但我很信任我的醫生。如果病人和醫生之間,互相都是防著這,防著那,對疾病的治療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就目前的醫患關系來說,我覺得病人還是要相信自己的醫生,當然,醫生也應盡量做得更好一些,包括經濟上的、心理上的,多為病人考慮一點。治病,療效是一方面,但身心關懷以及經濟因素,也都應該考慮得更多一些。
我想對所有的人說:好好的珍惜每一天。當你為了加薪、升官去應酬、焦慮,但你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會發現一切都不重要。健康,對于一個人和一個家庭,才是此生最重要的。
段昌松的家人和同事們如是說——
他是一個好人
段昌松生性樂觀,還很幽默,是一個特別樂于助人的好人。這些年,他幫助同事們和認識的人主持了十幾場婚禮,全都是免費幫忙。他為了當好婚禮司儀,經常在家里背稿子,就是為了給別人送去幸福和歡樂。由于熱心助人,讓段昌松積累了極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聽說段昌松生病后,每天都有很多的哥們利用休息時間來照顧他,忙前忙后。
在醫院里,他是個非常活躍的人,科室、醫院的大大小小的活動,他都積極參與。在工作上認真肯干,不怕吃苦。就是在檢查出肺癌晚期病情之后,他還是堅持上班。即使是在接受化療期間,他還斷斷續續地上了很長時間的班。后來由于白細胞太低,他實在無力支撐了,在醫生的“命令”下,他才停止上班。
妻子小楊對記者說:“我們夫妻的感情一直都很好,昌松脾氣很好,也很照顧我。每天下班他都去買菜、做飯,我每次回到家就看到他在廚房里忙活,很快就能吃到現成的飯。他干大部分的家務活,打掃衛生,給我洗衣服。他們同事都知道的,說他是好好男人。”他的妻子說到這里,眼淚忍不住就流了下來。
他是一個堅強樂觀的人
直到現在,段昌松的左鄰右舍都還不知道他生了這么重的病。
剛開始做化療,并不掉頭發。從第8次化療之后,開始掉頭發,這時段昌松出門總是戴個帽子,還面帶微笑。每次外人看見的段昌松,都很陽光、很剛強。他說,我跟人家說不好干嘛呀,把人家還弄得不開心。
每當同事、朋友問及他病情的時候,他總是說:“挺好的。”其實,他的病情一直都不容樂觀。他對記者說:“我是學醫的,從一開始,我就很清楚病情的轉化、轉歸、結果,而且我也一直都知道病情在不斷惡化,但我每次都告訴他們挺好的,是因為有這么多人關心我,我希望讓別人開心些。我想大家知道我好,總比知道我不好要開心。”即便是現在,每次看到病床上的段昌松,他總是面帶笑容,說,“還好。”
過去,段昌松的身體一直很好,又那么喜歡運動,這樣的病卻落在他的頭上,有時候他也想不明白。但后來他說:“我想,可能我比別人更健壯點、更堅強點吧。如果這個同樣的毛病落在比我脆弱的人身上,那他可能早已經承受不了了。”
9月24日,段昌松去上海做了第15次化療,回來后,走兩三步路都要停下來,上一層樓梯都上不了,哪怕是接個電話都要喘。即便是這樣,家里的燈泡壞了,他還踩個板凳,換燈泡。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他都會自己做,從來不麻煩別人。
如此堅強樂觀的人,但提及妻子與孩子,段昌松就忍不住掉下了眼淚。孩子僅僅20個月大,妻子為照顧他已辭去原本還算穩定的工作,成為失業人員。段昌松和妻子都是安徽人。家里住在7樓,是一個很小的舊房子,并且還有按揭要還。
同事們給他捐款的20多萬元善款,大部分都已用在了給他進行治療上。他妻子說:“昌松開始住院時,家里當時還有欠債,如果不是同事們的捐款,真不知道哪來的錢治病。寧波有這么多的好心人,自己曾經在這里接受過這么多的幫助,自己不會離開寧波,會一直在寧波這座富有愛心的城市生活下去。”
段昌松說:“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和孩子。妻子在感情方面是個認死理的人,她很難接受另外一個人,而且她害怕孩子受委屈,所以她很難再重新成立一個家庭。所以她們母子倆以后會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