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中醫院位于市區竹園路1號(竹山橋頭南側)。是一家以中醫中藥為主、中西結合為特色的“二級甲等”中醫院和“愛嬰醫院”,擔負著全市120多... [ 詳細 ]
正常使用手機中毒可能為零
時間:2012-11-08 11:58來源:求醫網
近日,美國兩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36款手機進行了拆解分析,在36款手機中均檢測出阻燃劑、聚氯乙烯、溴,以及鉛、錫、鉻、汞和鎘等有毒化學物質。如此確鑿的研究證據似乎都指向一個結論:手機有毒。其實——
手機輻射損害健康無定論
手機的發明與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年4月,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技術人員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機。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全球范圍內有75%的人在使用各種型號的手機。如今走在上的任一角落,都能看到人們在使用手機上網、發微博、通話、寫短信、拍照、聽音樂等。
手機與現代人的生活接觸如此之緊密,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當屬手機對健康是否具有危害性。手機通過電磁波進行信息傳遞,因此人們早年的擔心集中于手機的輻射效應。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到底有無損害,對此尚無定論。由于手機普及率極高,即使個別手機使用者患了腦瘤,而人群腦瘤發病率并無顯著增加,這就無法證明是由于手機輻射所致。
中毒取決于接觸方式和接觸劑量
環顧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空間,有毒的物品恐怕不只是手機。在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家庭影院設備、電腦等家用電器中,如果也進行類似的拆解分析,相信上述有毒物質也會存在其中。只不過大多數電器和電子產品是置于室內,而手機是握在手中。現有的醫學研究證實,在電器和電子產品的使用環節,并未使消費者面臨化學品中毒、重金屬中毒增加的風險。
中毒是由毒物引起的。毒物是指以一定方式作用于人體,引起人體暫時或長期的器質性或功能性損害的物質。但是嚴格說來,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定有毒或一定無毒的物質,一切取決于接觸方式和接觸劑量。氧氣和水是生物體賴以生存的基本營養素,但是給新生兒長時間吸入高濃度氧,有可能導致化學性視網膜損害。
無序回收拆解成潛在危害
就手機使用者與手機中有害物質的接觸方式而言,電子產品中作為阻燃劑應用最廣泛的多溴聯苯醚,需要在產品制造過程中添加到復合材料中,處于固化狀態。該類物質對皮膚無刺激作用,其急性毒性很低,大鼠經口半數致死劑量高達~mg/kg,沒有證據表明正常使用手機的微量接觸會導致健康損害;而多溴聯苯醚作為一種環境持久污染物,通過空氣、水源和食物的人體暴露,恐怕大大超出使用手機的有限接觸。
而鉛、錫、鉻、汞和鎘等重金屬封存于電子元件或塑料材質中,接觸機會和劑量有限。由于金屬類物質不會通過皮膚吸收,而呼吸道吸收需要在300~℃的高溫條件下,金屬處于熔化狀態才有可能通過蒸氣形式經呼吸道吸收。在手-口污染環節,經消化道吸收比例最高的是鉛,吸收率在7%~45%,其他金屬的吸收率在3%~10%,因此有害金屬能否經消化道吸收中毒,關鍵取決于手部皮膚污染劑量和個人衛生習慣。
手機與其他家用電器及電子產品有毒,實際上體現在電子垃圾的無序回收、拆解環節,而不是使用環節。在處理和回收電子垃圾過程中,直接丟棄與隨意焚燒會導致多氯聯苯、多溴聯苯醚和多種重金屬對環境的污染,通過大氣、水源和食品給人們帶來潛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