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于1940年8月的合江縣人民醫院,坐落在合江縣城東南面,占地面積74.68畝,編制床位255張,實際開放床位360張,有臨床醫技科室2... [ 詳細 ]
身心疾病不等于心身疾病
時間:2012-11-08 16:25來源:求醫網
身心疾病與心身疾病這兩個醫學術語乍看起來似乎沒有很大區別,特別是對廣大老百姓來說或是對于一般的當事人來說,這兩個概念完全是一樣的。為提供求醫之便,有必要加以說明。
人類的疾從心身因果關系上看,可以有四種,但就病變實質而言,則有兩類: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軀體疾病中又可分為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分為精神病,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
身心疾病與心身疾病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對它的研究、處理應分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機體發生了生理改變而引發了個體心理、行為上的變化,例如:老年性癡呆、經期精神緊張、更年期綜合征等等。這些生理變化而導致的心理、行為的變化與當事人的社會認識無關,也與當事人對自我的認識無關,其心理、行為的變化不受自我意識的控制。
心身疾病則是另外一回事,其“發病”的過程正好與身心疾病相反,心身疾病是由于當事人對于發生在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環境中的各類事件的價值觀發生沖突,而對自身的自我認識發生了改變,導致心理狀態不平衡,心理狀態的不平衡最終又影響了身體的生理變化,出現了心身轉換。如:癔病、心因性陽痿、強迫行為等等。
人們為什麼容易將身心疾病與心身疾病混為一團呢?一是、因為身心疾病也會出現精神問題,如醫學上說的神經系統損傷所具有的精神現象,有的時候,這些人具有的精神現象與正常人精神不佳時的情況相類似,例如:好發脾氣、不理人等?;忌硇募膊〉娜诉€有一個特點,是由于無法擺脫自身生理上的痛苦,所以就對自身的人格產生否定的認識,此時,病人的精神表現同心身疾病當事人的精神表現就似乎是分不開的了。患“心身疾病”的當事人因社會刺激和自我意識問題而導致心理狀態不平衡的時候,也會出現神經系統或其他生理系統損傷病變時相似的生理痛苦,當事人這個時候真的感到自己生“病”了。據統計,醫院有近30%的患者是這一類“病人”其中癔病是最有代表性的。
心身疾病、身心疾病的治療方法是不同的,按照中醫學的說法:心身疾病為先郁而后病,身心疾病則先病而后郁。心身疾病治療上可選用疏肝解郁法,行氣寬胸、安神定志法。西醫一般用谷維素、維生素B1或小劑量安定藥物。對身心疾病則以治療原發病灶為主,同時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心理上的疏導。行為指導等。
由此可見,心身疾病、身心疾病都必須診斷明確,實施合理的康復計劃、對癥下藥。患者則應豁達、樂觀地對待疾病,與醫務人員緊密配合,才能藥到病除,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