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市中醫院是一所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具有中醫特色并與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的二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 [ 詳細 ]
中醫藥降血脂的作用
時間:2012-11-12 11:11來源:求醫網
由于西藥降血脂對肝臟和身體的新陳代謝方面有副作用,而中藥在降低血脂方面有其特殊的療效,所以頗值得我們多加利用。
一、遏制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
1、 某些中藥含有蒽醌類化合物,能增加腸蠕動,促進腸道內膽固醇的排泄,如大蔥、何首烏、決明子、虎杖、番瀉葉等。
2、 競爭性地遏制腸道膽固醇吸收,如蒲黃、綠豆、海藻及首烏等。這類中藥,如何首烏與膽固醇結合后,減少膽固醇在腸道內吸收或切斷腸肝循環,蒲黃合有植物固醇(谷固醇),可遏制腸道內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
二、遏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動
研究表明,高脂血癥與患者血液粘稠度及“淤血”“痰濁”相關,血脂代謝紊亂與血小板高聚集性互為影響,共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約有 50多種中藥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中,赤芍、大黃等多種中藥的作用更為明顯,可見部分調脂中藥可能通過遏制血小板聚集性而達到降低血脂異常的致病作用。
三、調節脂肪代謝
經研究表明,何首烏、山楂、菊花、黃芪等在人體內部能起到調節脂質代謝的作用。如大蒜中的大蒜素,銀杏葉中的苦內脂,茶葉中的多糖等對降低脂質水平有顯著作用,能和膽固醇結合成蛋白質酶,使之比較容易運送代謝。
四、減少內源性脂質的合成
即遏制膽固醇,甘油三酯的合成。如大黃具有遏制內源性膽固醇的作用,澤瀉含三萜類化合物能影響脂肪的分解及膽固醇的合成,姜黃可遏制脂肪酸的合成,香菇則能遏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絞股藍總皂苷可減少合成中性脂肪,阿魏酸能遏制肝臟合成膽固醇。
五、促進脂質的轉運和排泄
體內的脂質以脂蛋白的形式運轉和排泄的,許多重要能影響血脂在體內的分部,運轉與清除。如柴胡、人參、甘草能使總膽固醇得代謝和排泄增加,血中總膽固醇水平下降;姜黃能促進膽汁分泌,這明顯降低血漿中總膽固醇的含量;澤瀉有阻止類脂質在血清內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壁的能力,促進血漿中總膽固醇的運輸和清除;山楂能加快對總膽固醇的清除;靈芝能影響脂質中間轉化而起到降脂作用;丹參可促使脂肪在肝臟內氧化加強等,影響血脂分布、運輸及清除。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治療高脂血癥要從改善脂蛋白代謝入手,中藥、大黃、虎杖、蒲黃、絞股藍、人參、刺五加、枸杞、葛根、黃芩苷元、柴胡皂苷、茶葉多糖、山楂、大蒜、澤瀉紅曲,馬齒筧女貞子、柳茶、月見草、冬蟲夏草等都起到較大的作用。有高脂血癥的患者不妨用中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