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中醫院是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康復、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全市最大綜合性中醫醫院。醫療服務范圍覆蓋全市九縣二區及鄰近市縣,是河南省中醫... [ 詳細 ]
根據病人的年齡實施護理
時間:2012-11-12 15:28來源:求醫網
每個人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都要經歷人生的各個年齡階段。病人也會因所處的年齡階段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因此,護士在實施護理行為之前,應首先分析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病人有哪些共性的需求,這樣,才能使護理行為更具對應性,真正表現出護理行為美。
年幼的病兒一般不會為生病而犯愁,對他們來說,生病意味著打針吃藥,而這是最難以忍受的痛苦。護士不要只是在他們打針吃藥時才出現,平時要同他們一起說說話、講講故事、開開玩笑,多給予他們愛撫的行為,如關切地撫一撫頭,拍拍肩膀,抱一抱。可以消除病兒的陌生感,從感情上愿意與醫護接近。在護士為他們做治療和護理時,再配上適當的語言,就比較容易順利實施。
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是自我意識強。在家里得到無微不至的關照,生病住院之后,雖然在配合治療上會比年幼的孩子好一些,但由于其心理行為上與年齡相比,相對置后,因此,護士在行為上應把握平等的原則,從生活上要悉心關照,但在與之交往時應像對待大人和朋友那樣,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和理解。不能用命令、訓斥和驅使的語言交際方式,而是要以關切的、商量的、友善的語言及行為進行交流。使他們能夠解除對護士的戒備和防范的心理,向護士敞開心扉,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達到滿意溝通的目的。
中年人是家庭和社會的支柱,生病住院對他們來說打擊是很沉重。無論是在心理和生理上,他們都更容易患得患失,思想負擔較重,對身體健康的恢復往往形成不利影響。護士應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況,需要多做一些對應性強的心理工作,解除病人的“心病”,才能使身體康復得更快。從護理行為上,護士應以準確、快捷、適度為原則。要予以病人更多主動的幫助,因為中年患病,因生活瑣事求助于護士,常常使病人感到寢食難安,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愿求助于護士。他們以為自己沒有問題,而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容易發生意外,因此,護士有必要給予更多的關注。
老年人經歷了人生四季,飽經風霜。無論是誰都希望健康長壽,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因此,從心理上分析,老年人實際上是最懼怕醫院環境的群體。有許多老人是在兒女和醫生的勸慰下來到醫院就診和治療的,他們希望得到良好的醫護服務,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康復出院。他們年事已高、眼花耳背、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因此,需要護士必須具備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老年人最怕晚輩對自己不尊重的行為,護士在行為上應做到謹慎、溫和、適度。老年人因神經系統功能減退,對外來的各種刺激不太敏感,而皮膚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卻比較弱,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傷害,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合并多種疾病。因此,對護士的行為要求相對更高一些。護士在實施護理行為時,一定要十分謹慎和小心,不可魯莽行事,在避免因護理行為不當,而導致病人皮膚和黏膜的破損、滲血、燙傷等不良后果,要注意對病人的保護,避免出現病人墜床、摔傷、骨折等護理問題。護士要全面了解病人的身心狀況,做到胸有成竹,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把工作做到前面,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