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第三人民醫院位于金井鎮,是一所以醫療為主的縣級綜合醫院,創建于1965年,原名為“金井地區醫院”,1995年升級為“長沙縣第三人民醫院”... [ 詳細 ]
老年癡呆的有關知識
時間:2012-11-16 10:24來源:求醫網
當今社會,老年人口的增長是世界性的趨勢。過去50年,世界上老年人口增長率接近7%,現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2億,老年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老年癡呆已成為老年人第4大死亡原因。現就這一問題與讀者展開有關討論:
1. 臨床分類:老年癡呆包括血管性癡呆(VD)、Alzheimer氏性癡呆(AD)及混合性癡呆(二者均有)。 2. 病因學:
2.1年齡:衰老是老年癡呆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老年癡呆中50%為AD,發病率與年齡明顯相關,65~85歲人群中,發病率5%,8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高達25%,衰老引起的生理、生化改變可能有密切關系。
2.2腦卒中:能引起血管性癡呆的病因常見有:多發性梗死,皮質下動脈硬化性白質腦病,缺血缺氧性(如嚴重心衰、心律失常、睡眠呼吸暫停等),出血性疾病(腦實質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遺癥,繼發正常顱壓腦積水)。
2.3腦外傷:腦挫裂傷,拳擊家癡呆等。
2.4中毒性疾病:長期接觸重金屬,如:鉛、汞、錳、鋁、砷等,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長期大量服用巴比妥、溴化物及其他鎮靜藥物。
2.5代謝營養因素:肝、腎、肺、心功能衰竭、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功能亢進、高鈉血癥、低鈉血癥、低血糖癥、垂體功能減退,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等。
2.6遺傳學因素:約25%的AD有家族史,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到目前為止,已肯定有4個基因與AD有關。最近的家系的連鎖分析又發現,并將2個與AD 有關的基因定位在12號和17號染色體上。AD的主要神經病理改變有腦萎縮、神經細胞減少,出現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神經炎斑。
2.7免疫因素:免疫機制異常在A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近年來引起人們的矚目。有關該病自身免疫反應的發現屢有報告,如抗神經元纖維纏結(NFT)抗體,人腦S100蛋白及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抗體、髓鞘堿性蛋白(MBP)抗體和b-淀粉樣蛋白抗體。
2.8感染因素:朊病毒、神經梅毒、艾滋病、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炎等。
3. 臨床表現:
① AD起病隱匿,患者與家人均不能說清起病的時間,疾病早期最突出的癥狀為遺忘及記憶力減退,表現為一些小事不能記住,人名記憶困難,詞匯量減少,有時不斷重復一些問題,剛剛說過的事情也記不起來。近事記憶障礙明顯,而遠事記憶可保留,晚期病人的近事記憶和遠事記憶均出現明顯障礙,表現淡漠和缺乏興趣,繼而出現反應遲鈍、判斷力和理解力下降,講話內容重復和無意義的重復動作。當記憶力明顯減退時,表現講話丟三落四與詞匯量減少,記不起來所需要的詞匯有關,最后發展到不能言語,計算力也有類似障礙,不能數錢買東西。視空定向障礙表現為穿外套時手伸不進衣袖,回家時走錯方向或迷路,不會使用常見的物品或工具,生活不能自理,晚期甚至不能吃飯、喝水、臥床不起、尿便失禁、完全性失語,通常可維持5年或更長時間,多死于衰竭和并發癥如肺炎等。
② 血管性癡呆(VD):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及腦卒中史,發病相對迅速,病程呈階段性進展,每次中風后可能使病情加重。可有明顯的神經系統的癥狀體征,如偏癱、病理反性、帕金森綜合征等。
4. 老年性癡呆的診斷:主要依靠典型的臨床資料和精神狀態檢查,并需與譫妄、抑郁及其他精神障礙相鑒別。出現智能減退,人格改變,應到醫院找專科醫生檢查,確定有無老年癡呆,并對老年癡呆進行臨床分型,以利于治療。
5. 老年癡呆的預防:對于AD,由于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預防極其困難。有報告AD發病前35年內有頭部外傷史者占15%~20%,故預防頭部外傷可消除這一危險因素。對于血管性癡呆,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煙、不過量飲酒。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應將血壓、血糖、血脂等控制在理想范圍,避免長期服用鎮靜劑(如安定等),預防腦卒中,積極治療軀體相關疾病。
6. 防治老年癡呆的藥物:
目前治療老年癡呆的藥物主要有膽堿酶遏制劑、腦血管擴張劑及促代謝藥、鈣拮抗劑、防治Ab沉積藥,遏制b、g分泌酶藥和抗炎藥,能改善癡呆早期患者的認知功能,膽堿酯酶遏制劑為目前最有希望的藥物。目前有①他克林(tacrine):美國FDA已通過,對輕、中度AD有一定療效,但因肝臟毒性大,已很少使用。②安理申(Donepezil):FDA已批準上市,為選擇性膽堿酯酶遏制劑,對輕、中度AD有效,副作用相對較小,病人耐受較好,但價格較昂貴,每天費用19元左右。③加蘭他敏:為第二代膽堿酯酶遏制劑,副作用較低。如患者經濟條件好,可選用促代謝藥物,如腦活素、腦復康、都可喜等。
7. 對于老年癡呆患者家屬而言,應注意下列事情:家里地面要平坦,家具要盡量擺好,衛生間應安裝扶手,防止患者摔倒、骨折,家門口及過道要貼醒目標記,使患者容易憑記憶找到家。患者口袋內或胸前應佩戴姓名、家庭住址、家屬聯系電話等,以便走失后聯系,多陪患者做些平常最喜歡做的事情,如聽音樂、畫畫,以喚起其記憶力,請陪護照顧日常生活,與專科醫師建立長期聯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