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兒童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創建于1997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一體的綜合性兒童醫院,設有兒內、兒外、兒童保健、口腔、眼、耳鼻喉、中... [ 詳細 ]
我國每1萬名兒童僅有2.6名兒科醫師
時間:2012-11-08 09:45來源:求醫網
在珠江醫院兒科中心,有這樣一群兒童健康守護者
在城市中,有一群“兒童健康守護者”,他們就是醫院里的兒科醫生。在外人看來,兒科醫生是一份光鮮的職業,工作穩定,待遇不薄。然而,現實中兒科醫生的工作并不如外人想象般輕松,壓力過大、風險高,他們也常常為不被理解而煩惱。
近日,新快報記者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下簡稱“珠江醫院”)兒科中心病房,跟隨普通兒科醫生查病、出門診,體驗了他們忙碌又不平凡的一天。
愛心
不會表達經常哭鬧
除了看病,還得給孩子當“保姆”
兒科往往是醫院中最容易滋生醫療糾紛的地方,幼兒病患,可理解為“啞巴病人”,不會準確表達不適,加上醫療資源緊張導致工作量大,使得兒科醫生的工作如履薄冰,比普通醫生更加忙碌和艱辛。
當值醫師周細中是珠江醫院兒科團隊的一員,上午9時,記者跟著他巡查了15張病床。在周細中值班前一晚,小兒神經病區一下子來了9個小患兒,有遭遇溺水送院的,有急性腦炎的,有神經發育遲緩合并肺炎的,更有反復高燒多天不退的。
57床的孩子是個早產兒,因為患上肺炎發燒不適,一看見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前來診治,就激起“白大褂恐懼癥”,大哭大鬧,記者想協助其父母安撫孩子,卻適得其反,引來更凄厲的哭聲。周細中見狀,馬上脫掉外衣,將其摟在懷里輕聲細語地哄,孩子情緒才慢慢平復。查房過程中,他猶如“超級保姆”,還為孩子更衣、換尿布、擦酒精。
工作中,周醫師不時從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個紅色小格盒子、一個小彩球抑或一支卡通筆、一卷皮尺。記者初始以為只是玩具,“這些隨身攜帶的東西是測聽力、測視力、測注意力的儀器,患兒時常哭鬧,大多時候根本無法配合檢查,不可能像成年病人那樣讓怎么做就怎么做,為小孩看病往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這些工具能協助醫生在哄孩子的同時,順利完成診療。”記者這才明白,哄患兒,最需要的法寶正是醫生的愛心、耐心。
細心
病情隱蔽判斷困難
為探病因,聞聞孩子的大小便
周醫生有一個令記者詫異的舉動:他查房時,總要親自聞一聞每個孩子的尿液和大便,還要用棉簽扒開仔細觀察。此舉他一堅持就是十年,排泄物在周醫生的鼻尖下似乎全無異味。
“你覺得這樣做很臟對吧?其實很多兒科醫生都這樣做,孩子病情隱蔽,但大小便卻能反映病情,如水分吸收是否正常、小兒對食物的消化情況,以及是否處于疾病狀態。”周細中對記者說。
病區14床在9:51緊急收治了年僅11月齡的深圳病號小弘,過去4天,他反復發燒超過39攝氏度,吃東西喝水后就嘔吐,四肢無力,并哭鬧不止。家長看見孩子的苦況,一直不敢正常喂食。
焦急的家長輾轉深圳、廣州兩地兒童醫院求醫,均遭遇排隊難。好不容易排上3個多小時的隊,終于被發現懷疑患上“格林巴利癥”。
家人帶著小弘匆匆趕到珠江醫院兒科中心。周細中詳細詢問了孩子的病情,仔細為小弘檢查了身體和手掌腳板,并解開紙尿片,湊過鼻子嗅了嗅孩子小便情況。15分鐘后,周醫師作出了判斷。“孩子可能受到急性感染,發燒多天又得不到補液,已經出現脫水,尿液稀少就是較好的證據。再不趕緊補水,情況將會很糟糕。”
家長緊張起來,一味詢問醫生該吃什么藥補救,是否要吃抗生素。“補水是當務之急,比吃藥更為急切。從現在開始每天要給孩子補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可以喝果汁、粥水、溫開水、葡萄糖,能喝下較好。至于用藥,抗生素不能濫用亂用的,等會給孩子查過腸道、呼吸道病毒后,對癥下藥才有效。”
耐心
觀察病程常年無休
看護患兒,一看就是50小時
隨后,在重癥兒科,記者還遇到兒科中心副主任陶少華博士。他表示,兒科是一門需要把“醫者父母心”的要求扎扎實實滲透在工作中的學科。他曾經猶如患兒父母一樣,看護患兒病情長達50小時,目的為了觀察孩子病程的細微變化。
雖然辛苦,重癥兒科醫生更是很多人不愿干的專業,可陶少華一干就是20年。“我早習慣了常年無休的值班,每天忙到深夜才能回去,手機24小時不敢關機。至于半夜趕到科室搶救病人,那是司空見慣的事。”面對職業的這份常人難以忍受的辛苦,他只是淡淡表示:“不看著病房的孩子,在家里也不安心!”
陶少華醫生的最高紀錄是在兒科PICU病房,為一名患兒連續守床守了50多個小時直到孩子脫離危險。“孩子不到1個月,高熱抽搐,突發多器官衰竭,送過來時已經很危險了,我們接診后,最快拿出了會診意見,采用新技術為孩子做了血液凈化治療,終于把孩子拉了回來。”
艱辛
一天睡不夠6個鐘
珠江醫院兒科中心有四個病區近200張床位,其中115個普通病區住院患兒、約80名NICU與PICU的危重患兒的搶救和新入危重病兒的救治,但所有醫生加起來才40多個。兒科醫生值班周期為每周最少兩天,24小時負責制。由于人手緊張,交班、查房、急救、出門診、值夜班,醫生們連軸轉工作,日均睡眠不足6小時。
病人多、患兒病情變化大、人手少,兒科中心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在全院可以說是最大的。“許多患兒是從外地趕過來就診的,再累也不能推他們的號,而且更要看好。”負責重癥患兒救治的陶少華博士說。
心愿
希望家長理解兒科醫生
家長愛子心切焦慮緊張,常常成為兒科醫患矛盾的導火線,以往媒體報道的“八毛門”、“錄音門”事件,多起因于家長盲目緊張孩子病情,不信任醫生的診治。“現實中,確實有類似家長,我們盡心盡力治療,有時個別家長還是不能理解。”
記者了解到,不少兒科醫生當初選擇干這個專業,都是緣于本身很喜歡孩子。珠江醫院兒科陶少華博士告訴記者,正是對孩子的喜愛
和這一份職業的神圣感讓他和同事們選擇了這個工作。
孩子若得了重病,家長一下掉進了絕望的深淵。來自患兒家庭的期望和家長們無形中施加在兒科醫生身上的壓力,周細中醫師深有感觸。“家長對兒科醫生的期望特別高。”周細中介紹,他曾遇到一名晚期絕癥患兒的家長,太渴望孩子能夠恢復健康,沖到醫生辦公室“刷”地拋出幾捆人民幣:醫生你要多少錢都沒問題,你必須保證治好我孩子的病。“不管有錢沒錢,我們何嘗不是和家長一樣,一心盼著孩子快點好,但醫生不是神仙,也有救不了的時候,這時候很需要家長的理解。”
探索
每1萬名兒童僅有2.6名兒科醫師
如何留住兒科醫務人才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兒科醫生缺口逾20萬人,每1萬名兒童僅有2.6名兒科醫師,國內各地普遍存在“兒科醫生荒”。
患兒越來越多,醫生數量有限,壓力大,風險高,而待遇卻往往比外科、內科的醫生差得多;絕大部分醫學畢業生不愿選擇當兒科醫生,選擇改專業的兒科醫生也屢見不鮮。
怎樣才能加強兒科醫生隊伍的穩定和培養?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黨委書記黃立農談了該院的經驗體會:首先,必須為兒科醫師打造一個良好的專業發展平臺;其次,醫院要有一個干事業、講奉獻的良好人文氛圍;三是要有培養政策和待遇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