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中醫院位于市區竹園路1號(竹山橋頭南側)。是一家以中醫中藥為主、中西結合為特色的“二級甲等”中醫院和“愛嬰醫院”,擔負著全市120多... [ 詳細 ]
醫療服務加速釋放正能量
時間:2012-11-08 11:42來源:求醫網
加強和改進醫療服務,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有賴于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有賴于城鄉醫療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整體效率的提高。10年間,我國醫療資源配置逐步優化,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重大體制機制改革已經破冰,醫務人員積極投身醫改,人民群眾的就醫感受持續改善。
■醫療資源不斷擴充和優化
5年前,福建省廈門市海昌區石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設在一個臨時租用的二層小樓里,占地面積不足800平方米,環境和設備都十分簡陋,只有16名職工,多是具有中專學歷的老大夫。2007年,海昌區政府投入1000多萬元為中心建造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四層建筑,配備了彩超、X線機、全自動生化儀等醫療設備。該中心主任林登科說:“中心現在已有53名職工,60%的人都有本科以上學歷。”
廈門市衛生局局長楊叔禹介紹,該市財政共計投入2億多元實施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改造和設備配置工程。目前,廈門島島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房面積均達到2000平方米以上,所有鎮衛生院服務用房和百所標準化村衛生室均已建成。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醫改三年間,中央累計投資630多億元支持建設2233所縣級醫院、6200多所中心鄉鎮衛生院、2.5萬多所村衛生室和238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為實現“大病不出縣”目標,各地在改革中通過加強科室能力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實施城鄉對口支援等,提高縣級醫院的服務能力。據衛生部統計,國內縣級醫院入院人數由2008年的3353萬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4981萬人次,占國內入院人數的比重由29.2%上升到32.6%。
優質醫療資源也在努力釋放更大的能量。“北大醫院作為我國第一所國立醫院,幾乎全部硬件改造工程都是在最近10年里完成的:2002年建成外科大樓,2008年建成內科大樓,2011年完成婦產科裝修改造,2012年啟用新門診樓。醫院從住院條件到門診條件,都實現了歷史性的改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說。
據統計,2011年,公立醫院承擔的診療量達20.5億人次,入院人數為9640萬人,分別較前一年上漲了8%和11%,部分公立醫院平均住院日已降低至10天以內。各地還逐漸打破醫療資源按財政橫向配置的方式,開始探索托管、建立醫療集團、醫療聯合體、院辦院管等相對緊密的分工協作機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技術進步造福患者成就醫生
10年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鏡中心常務副主任戎龍還是一位參加工作不久的住院醫師,那時的他就發現,被送到醫院治療的胃癌患者基本上都已進入中晚期,手術治療需要切掉大半個胃甚至整個胃,術后還要長期化療,不僅生存率低,生活質量也不高。“現在對于早期胃癌患者,我們已能在內鏡下通過局部切除癌變的黏膜實現腫瘤的治療,所需費用只是普通手術治療的1/10,既為患者保住了胃,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戎龍說。(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時下,像戎龍做的這類微創手術有的已有了更立體、更直觀的“3D版”。更多的優秀技術應用于臨床:開顱手術用上了三維導航,人腦禁區得以突破;淋巴瘤從絕癥到可治愈;中醫治療胰腺癌有望取得進展;大腦中裝支架,顱內病變也能介入治;手術治療帕金森,讓患者“顫抖”消失;實驗室培育人體器官,缺陷器官或將可以替換;CT技術、MR成像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應用,醫學影像技術進入數字化時代……
讓醫生們更為感慨的是,由于網絡的發展,借助遠程醫療,他們的技術可以走出大城市大醫院,去幫助更多的患者,實現更大的價值。相對于待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長,醫生們從這種創造健康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大的成就感。
如果說診療手段的進步讓大醫院的醫生有了施展能力的更大舞臺,那么基層醫生則更多地通過理念更新,為百姓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床門診主任葛彩英在該中心工作已有15年。在過去的10年里,身為一名社區醫生,她不僅完成研究生學業,多次被送到大醫院進修,還得到了赴香港、臺灣、新西蘭等地學習交流的機會。“我今年在臺灣參觀學習時,他們社區醫院開展的慢病管理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到醫院后,葛彩英立即制訂了健康教育計劃,讓門診護士長負責每月組織兩次社區居民健教活動,并計劃長期延續下去。“既控制疾病,又分享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公立醫院大步告別以藥補醫
在沈陽市和平區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帶孩子來看智齒感染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孩子3天的藥量包括頭孢曲松鈉9支、生理鹽水3瓶、甲硝唑3盒,一共花了13.3元,如此低的費用讓她“簡直不敢相信”。早在2007年9月,和平區就率先在全省實施了收支兩條線運行機制,并對480種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力求最大程度地讓利患者。截至目前,該區財政投入已超過1億元,用于購買公共衛生服務和彌補實施藥品零差率政策所產生的收入缺口。
從2009年起,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以藥品零差率銷售為起點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正在告別以藥補醫機制。如今,基本藥物制度已在基層全面落實,基本藥物實行集中采購、統一價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
取消以藥補醫機制的改革還在持續向上延伸。2011年,國內共有19個省(區、市)的600余所縣級醫院啟動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通過發揮基本醫保補償和控費作用、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等方式,取消藥品加成,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控制醫藥費用。到2013年,縣級公立醫院將全面取消以藥補醫機制。
同時,各地也在大型公立醫院啟動醫藥分開探索。北京友誼醫院自今年7月1日起實施醫藥分開改革。2個月后,門診醫保患者次均費用降低70元,次均藥費降低102元;由于精細化管理提升了服務效率,在政府補貼不變的情況下,該院收入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9%。青海省西寧市衛生局醫改辦副主任趙文琦介紹,自今年4月1日起,該市5所市級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4月~9月共計讓利患者藥費1125萬元,抗菌藥物使用率同期下降8%,門診患者次均醫療費用同期下降36.1%。
多項改革措施聯動,正使公立醫院向公益性回歸,使看病難、看病貴得到持續緩解。
今年7月30日,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評估組發布的國家試點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評估情況顯示,政府財政投入力度明顯加大,三級和二級公立醫院政府財政補助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長,平均增長率高于改革前的2007年~2009年。政府投入與公立醫院的績效考核結果掛鉤,考核指標突出公益性。公立醫院籌資機制發生變化,藥品收入對醫院的貢獻逐步降低,以藥補醫的問題在逐步得到解決。與改革之前的基線調查相比,患者對醫療費用的滿意度逐步提升:認為醫療費用較貴和很貴的比例低于改革前,尤其是住院患者,持此觀點的比例比改革前低10個~1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