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縣人民醫院始建于一九五零年,是全縣醫療保健、急診搶救、康復治療、醫學教學科研的中心,于一九九六年三月被國家衛生部命名為二級甲等醫院,九... [ 詳細 ]
延安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線出擊
時間:2012-11-20 19:53來源:求醫網
去年10月,地處黃土高原中部的陜西省延安市,在所轄13個縣(區)全面推行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為國內**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覆蓋的地級市。記者日前赴延安市的4個縣(區)進行了采訪,發現這些地方的許多改革措施都“似曾相識”。對此,延安市衛生局局長劉海寬的回應是:“我們推行的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是‘一攬子改革’,涉及政府補償、人事分配、管理體制、價格、醫保支付、藥品采購、監管等方面,是一次‘全面突圍’。最重要的是不回避矛盾和問題,不留死角,敢于啃硬骨頭。”
政府把該負的責任全負起來
投資4億元遷建的吳起縣人民醫院位于縣城邊緣,占地近80畝,有500張床位和300多個停車位,將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屆時將成為西北五省優秀的縣級醫院。
“4個多億,縣政府全額投資,還不包括土地。”吳起縣人民醫院院長胡志錄興奮地說,“縣醫院原址在老城區內,地盤小,就醫排隊、床位短缺、停車難等問題非常嚴重。醫院一直想遷建,但受土地和資金困擾,有心無力。現在好了,政府一步到位都給解決了!”
“該政府投入的,政府必須要投。”劉海寬說,建立縣級公立醫院財政投入補償機制,是改革的核心問題。一年來,這一補償機制初步成型:首先是落實人員工資全額預算。全市13個縣(區)的公立醫院全部納入財政全額預算管理。其次是醫院的基本建設、基本設備購置和人才培養等費用納入縣(區)財政預算安排。如,吳起、志丹、安塞、子長等縣每年列支100萬元~200萬元,專項用于優秀人才獎勵;吳起縣每年還列支200萬元的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培訓費和 500萬元的縣級醫院高級人才引進資金。第三,醫院歷史債務由政府解決。審計、衛生、財政等部門共同對醫院歷史債務進行審核認定,從醫院剝離,由縣(區)財政打包逐年進行償還。第四,縣級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其他政府指令性任務及“三無”病人救治等費用,由縣(區)財政給予專項補助。
宜川縣副縣長強永學說,宜川縣醫院有1600多萬元的債務,去年縣里開會討論時有人提出,縣醫院過去欠的賬不該由政府還,況且宜川的地方財政收入每年只有幾千萬元,哪有那么多錢替醫院還債。多次討論后意見統一:欠債是政府投入不到位造成的;政府辦的醫院,就該政府還。
記者注意到,通過這一輪改革,延安市所轄各縣(區)均強化了縣級公立醫院標準化建設。目前,安塞、甘泉兩縣的縣醫院已建成投入使用,吳起、黃龍兩縣的縣醫院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子長、延長、宜川3縣的縣醫院已完成主體建設,洛川、富縣、志丹、延川、黃陵5縣的縣醫院已開工。此外,子長縣中醫院,富縣、志丹等縣的婦保院改擴建項目也已落實。“包括中央、省和地方配套資金,總投資超過8億元,這些項目完成后,延安市縣級公立醫院醫療用房不足問題將得到很大緩解,基本設備配置水平將實現跨越式提升。”劉海寬說。
取消以藥補醫靠制度支撐
“年前我就覺得醫院的藥便宜了。問護士,說醫院改革了。嘿,這樣的改革越多越好!”說這話的叫田玉明,今年66歲,是志丹縣丹巴鎮人,記者采訪時,他正在志丹縣醫院住院。
縣醫院藥價下降,得益于藥品零差率銷售的實施。2010年9月,志丹縣在前期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的基礎上,在縣級公立醫院推行基本藥物“三統一”制度,即統一招標、統一價格、統一配送。
據志丹縣衛生局局長劉志偉介紹,縣里組織專家,在國家、陜西省基本藥物目錄內,適當考慮當地用藥習慣,編制出縣級醫院基本藥物目錄,3家縣級公立醫院必須按目錄采購使用藥品,零差率銷售。
劉志偉說,全縣現有的3家配送企業,完全按市場招標方式選擇,實行動態管理,不設配送中轉站、藥品儲備庫,不附加配送費,直接將藥送到醫院。藥品費用統一結算,設專用賬戶,定期周轉,封閉運行,醫院和企業沒有直接經濟聯系。據統計,實行“三統一”以來,3家縣級公立醫院配送藥品超過5000萬元,藥品價格比原來下降35%。
據延安市衛生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市所有縣(區)已建立藥品“三統一”制度。對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所減少的收入,目前的做法是,按照“取消多少、補償多少”的原則,由縣(區)政府采取定補或據實結算的辦法予以補助。該局醫改辦一位官員透露,預計在半年內,縣級公立醫院補償由原來的服務收費、藥品加成和政府補助3個渠道將徹底轉變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
醫生工資單的變化
在志丹縣醫院采訪時,一位有20多年工齡、副高職稱的醫生向記者簡單介紹了自己的工資單。7月實際收入近7000元,分為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獎金)兩部分。崗位工資根據工齡、職稱、出勤、補貼等而定,約為3000多元,扣除稅款、各類保險等,實發約2100多元;績效工資根據管理的病人數量、門診診療費收入等而定,共計4800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總收入增加約800多元,主要來自績效工資的增加。”
志丹縣醫院副院長牛榮告訴記者,該院醫務人員收入分配的原則是,將原檔案工資的60%作為崗位工資按考勤等發放,剩余的40%加上政府補償到位后醫院服務收入結余的40%作為績效工資,用于醫務人員績效獎勵,按工作質量、數量等綜合考核發放。此外,為提高醫務人員待遇,進一步拉開收入差距,志丹縣每年還單獨列支120萬元專項資金,與縣級醫院職工績效工資捆綁后發放。
“在政府投入逐步到位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公平、高效的醫院運行管理機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延安市衛生局黨委副書記胡生凡說,為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各縣(區)均將醫療技術水平、服務質量和數量、成本控制、病人滿意度等考核結果與個人收入掛鉤,按照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原則,崗位工資不到 1/3,績效工資為2/3以上。“醫務人員收入總的變化趨勢是:實際收入普遍增加,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子長縣醫院為例,醫務人員可變動收入已占個人總收入的80%以上,縣醫院同科室人員的每月績效收入最多相差7000元。”
志丹縣中醫院院長胡佐宇告訴記者,目前全院人員均實行聘用制管理,他本人由縣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聘任,他再選聘副院長和科主任。全員聘用制、任期目標責任制和績效工資制,構成較為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不養懶人、不留閑人、不虧能人”的理念正在確立。
從緩慢六升到四升四降
采訪中,胡佐宇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該院于2011年年初開始實行綜合改革,與2010年相比,當年就出現了四升四降的結果。四升,即門急診人次上升18.6%,住院人次上升12.4%,新農合政策內報銷比例上升3.8%,群眾滿意度上升9.2%;四降,即平均住院天數下降0.8天,藥占比下降6%,患者住院人均費用下降13%,門急診次均費用下降27%。今年,四升四降的趨勢沒變。
胡佐宇說:“2010年之前的幾年,醫院門急診人次、住院人次、新農合政策內報銷比例、藥占比、住院人均費用、門急診次均費用6項指標均在緩慢升高。去年出現拐點,從緩慢六升到四升四降,醫院的運營軌跡發生改變,公益性逐漸顯現,客觀上降低了患者的看病負擔。”
根據延安市衛生局提供的資料,上述四升四降的變化趨勢在所有縣(區)普遍存在。劉海寬認為,這說明縣級公立醫院“一攬子改革”效果已經顯現。
“當然,從制度建設的角度看,很多方面還比較脆弱。特別是財政投入的長效機制和醫院管理制度還需加強。”劉海寬說,“盡管補償已納入政府預算,但由于法律層面沒有保障,補償機制并不穩定。尤其是一些財政困難的縣(區),如果換個領導,會不會改變,不好說。”另外,如何加強對公立醫院的監管,如何平衡干部任命制和院長選聘制的關系,落實院長經營管理自主權等,都需要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