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是怎樣的
時間:2015-02-07來源:求醫網
對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大家得積極把握,只有把握了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對癥治療才能夠取得好的效果,通常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有如下幾點,我們詳細把握一下。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
(1)發熱最常見,熱型多變,以不規則者為最多,可為間歇型或馳張型,伴有畏寒和出汗。亦可僅有低熱者。體溫大多在37.5~39℃之間,也可高達40℃以上。約3%~15%患者體溫正常或低于正常,多見于老年患者和伴有栓塞或真菌性動脈瘤破裂引起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嚴重心力衰竭、尿毒癥時。此外尚未診斷本病前已應用過抗生素、退熱藥、激素者也可暫時不發熱。
(2)70%~90%的患者有進行性貧血,有時可達嚴重程度,甚至為最突出的癥狀。貧血引起全身乏力、軟弱和氣急。病程較長的患者常有全身疼痛,可能由于毒血癥或身體各部的栓塞引起。關節痛、低位背痛和肌痛在起病時較常見,主要累及腓腸肌和股部肌肉,踝、腕等關節,也可呈多發性關節受累。若病程中有嚴重的骨疼,應考慮可能由于骨膜炎、骨膜下出血或栓塞、栓塞性動脈瘤壓迫骨部或骨血管動脈瘤引起。
(3)老年患者臨床表現更為多變,發熱常被誤診為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心臟雜音亦常被誤認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而忽視。有的可無發熱和心臟雜音,而表現為神經、精神改變,心力衰竭或低血壓。易有神經系統的并發癥和腎功能不全。
(4)體征主要是可聽到原有心臟病的雜音或原來正常的心臟出現雜音。在病程中雜音性質的改變往往是由于貧血、心動過速或其它血流動力學上的改變所致。約有15%患者開始時沒有心臟雜音,而在治療期間出現雜音,少數患者直至治療后2~3月才出現雜音,偶見治愈后多年一直無雜音出現者。在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中,右側心瓣膜損害不常見,2/3的右側心臟的心內膜炎,特別是侵犯三尖瓣者,贅生物增殖于心室壁的心內膜以及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上時,也可無雜音,但后者罕見。
對上述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大家一定要積極把握,這是幫助大家得出準確的確診和治療,最后建議大家在把握了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之后,還一定要積極咨詢相關專家的建議。
查看更多關于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臨床表現是怎樣的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