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息肉的鑒別診斷方法是什么
時間:2014-10-21來源:求醫網
胃腸息肉的鑒別診斷方法是什么?胃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逐漸上升,以男性最為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則較少。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繼發炎癥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胃腸息肉需要與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兒童型息肉、腺瘤進行鑒別診斷。
胃腸息肉的鑒別診斷方法:
1.增生性息肉
在大腸中較為常見,發生原因不明,多出現在中年以后。絕大多數表現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狀或半圓形隆起,一般較小,直徑約0.5cm左右,常為多個。病理結構為黏膜肥厚增生。臨床上可無癥狀,多是在做電子纖維結腸鏡檢查時偶然發現。這種息肉不會癌變,故不需處理。
2.炎性息肉
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腸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較小,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一端游離或兩端附著在腸壁上而中間懸空,呈橋樣,常是多發。臨床上表現為便血或黏液稀便,結合腸道炎癥性疾病的歷史,通過纖維結腸鏡或x射線鋇劑灌腸檢查,比較容易診斷。
3.兒童型息肉
主要發生在兒童,多數在10歲以下,以5歲左右最為常見,其中男孩多見,成年人較少見。息肉主要發生直腸和乙狀結腸下端,一般為單發,若為多發,亦不超過3~4個。息肉呈球形,直徑大多數不超過1cm。病理上為錯鉤瘤。由于息肉質地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帶血或便后滴鮮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現。這種息肉不會癌變,在治療上可以通過內鏡電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脫落。
4.腺瘤
乳頭狀腺瘤又稱苔蘚樣腺瘤或絨毛狀腺瘤,比較少見,但容易發生癌變。這種腺瘤約占大腸息肉的4~10%,多見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約90%的病例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瘤體較大,大多數為廣基,表面呈紫色絨毛或絲絨狀。一般只有1個,偶爾可有幾個。因為瘤體較大,刺激腸蠕動而發生腹瀉,故而主要癥狀是腹瀉和出血。由于大量水分、鹽類和蛋白質的丟失,還可出現無力、體重下降甚至電解質紊亂。通過電子纖維結腸鏡及x射線鋇劑灌腸檢查,比較容易被發現。
胃腸息肉男性最為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則較少。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繼發炎癥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胃腸息肉需要與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兒童型息肉、腺瘤進行鑒別診斷。
查看更多關于胃腸息肉的鑒別診斷方法是什么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