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有哪些癥狀
時間:2015-03-11來源:求醫網
一、便秘常見癥狀
排便困難、糞便硬結如羊糞狀、便血、排便時間過長、排便障礙
二、便秘癥狀
慢性便秘:多數慢性便秘患者僅表現為排便困難,糞便干結,數天甚至1周才排便一次,排便時可有左腹痙攣性痛與下墜感,部分病人訴口苦、食欲減退、腹脹、下腹不適、排氣多或有頭暈、頭痛、疲乏等神經官能癥狀,但一般都不重。
急性便秘:急性者則在原有規則的排便習慣下,無特別的原因,于短期內發生便秘,尤其中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直腸和結腸的癌腫。伴有劇烈腹痛、嘔吐或便血者,則應考慮急性腸道阻塞引起的便秘。一般體檢常可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部位觸及痙攣的腸管或糞塊,但在排便后則消失。腸梗阻者則常有腹脹、腹痛、腸型及腸蠕動波。
三、便秘體征
(1)便秘伴劇烈腹痛、腹脹及嘔吐等癥狀,常提示為急性便秘,應考慮有腸梗阻的可能。腸梗阻時,腹部聽診多可聞及腸鳴音亢進或聞及呈高調的金屬音,至晚期可發生腸麻痹。
(2)便秘伴腹部包塊,可能為結腸腫瘤、腹腔內腫瘤壓迫結腸、腸結核、克羅恩病(Crohn病)或腫大的淋巴結等。左下腹捫及活動度較大的索條狀或臘腸狀腸管時,應疑及是乙狀結腸痙攣。
(3)便秘與腹瀉交替并有臍周或中、下腹部隱痛時,多提示為腸結核或腹腔內結核、克羅恩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腸易激綜合征等病變。
(4)下腹部或直腸、肛門內脹痛不適,用力解出堅硬而粗大的糞團后脹痛減輕,多提示為直腸性便秘(排便刺激減弱);左下腹隱痛不適,解出呈栗子狀的堅硬糞團后,隱痛緩解,多提示結腸痙攣或腸易激綜合征。
四、便秘診斷標準
1.病史 應詳細的詢問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及工作情況,既往的患病史、手術史,特別是有無痔核、肛瘺及肛裂史,近來有無服藥史,尤其是有無長期服用瀉劑史。對中年以上患者,發生大便習慣改變,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逐漸改變為每3天或數天1次者,應警惕有無左半結腸癌的可能。
五、便秘分類
原發性便秘:是指無器質性疾病存在而引起的便秘,功能性便秘、單純性便秘和特發性便秘均屬原發性便秘。
繼發性便秘:凡是在患有器質性病變或疾病的基礎上出現的便秘,就稱為繼發性便秘,又叫做癥狀性便秘。
一時性便秘:可能是因為旅行、搬家等生活環境改變或精神緊張、煩惱所暫時引起的便秘,或者由于食量減少,胃或結腸的排便反射不夠充分引起。
頑固性便秘:是由于先天結、直腸解剖結構變異而在不同年齡段逐漸產生排便困難的一類疾病。
習慣性便秘:是指長期的、慢性功能性便秘,多發于老年人。
痙攣性便秘:屬于功能性便秘,是由于結腸運動過于強烈,引起結腸痙攣,腸腔過于狹窄,使大便無法通過而致的便秘,又稱為腸道易激綜合征。
瀉藥性便秘:長期服用瀉藥,對結腸平滑肌神經細胞的損傷,從而引起結腸對腸內容物刺激的反應性降低,使結腸運動功能紊亂,而發生便秘。
不同人群的便秘:
老人便秘: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經常發生便秘者約占28%~50%。
孕期便秘:孕婦在孕期中的便秘多為弛緩性便秘。懷孕后,幾由于胃酸分泌減少,體力活動減少等因素。加上膨脹的子宮壓迫小腸,因此容易發生便秘。
產后便秘:產婦產后飲食如常,但大便數日不行或排便時干燥疼痛,難以解出者,稱為產后便秘,或稱產后大便難,是最常見的產后病之一。
新生兒便秘:單純性便秘多因結腸吸收水分電解質增多引起。新生兒生后24小時未排出胎便,高度懷疑梗阻,應進一步檢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嬰兒生后即開始便秘,應注意與甲狀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結腸鑒別。后者鋇灌腸檢查除結腸擴張外,可見有節段性狹窄,而慢性便秘則結腸全部擴張。
小兒便秘:多因飲食不當、乳食積滯,燥熱內結,或病后體弱不足所致。
查看更多關于便秘有哪些癥狀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