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咯血的西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19來源:求醫網
1.一般處理 對大咯血病人要求一定臥床休息。醫護人員應指導病人取患側臥位,并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病人的緊張和恐懼心理。咯血期間,應盡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搬動,以免途中因顛簸加重出血,窒息致死。同時,還應鼓勵病人咳出滯留在呼吸道的陳血,以免造成呼吸道阻塞和肺不張。如病人精神過度緊張,可用小劑量鎮靜劑,如地西泮2.5mg,口服,2次/d,或地西泮針劑10mg肌注。對頻發或劇烈咳嗽者,可給予鎮咳藥,如噴托維林25mg,口服,3次/d;或依普拉酮40mg,口服,3次/d。必要時可給予可待因15~30mg,口服,3次/d。但對年老體弱患者,不宜服用鎮咳藥。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嗎啡、哌替啶,以免遏制咳嗽反射,造成窒息。
2.止血治療
(1)藥物止血:
①垂體后葉素: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具有強烈的血管收縮作用。用藥后由于肺小動脈的收縮,肺內血流量銳減,肺循環壓力降低,從而有利于肺血管破裂處血凝塊的形成,達到止血目的。具體用法:垂體后葉素5~10U 25%葡萄糖液20~40ml,緩慢靜注(10~15min注畢);或垂體后葉素10~20U 5%葡萄糖液250~500m1,靜滴。必要時6~8h重復1次。用藥過程中,若病人出現頭痛、面色蒼白、出汗、心悸、胸悶、腹痛、便意及血壓升高等副反應時,應注意減慢靜注或靜滴速度。對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以及妊娠患者,均應慎用或不用。
② 血管擴張劑:通過擴張肺血管,降低肺動脈壓及肺楔壓及肺楔嵌壓;同時體循環血管阻力下降,回心血量減少,肺內血液分流到四肢及內臟循環當中,起到“內放血”的作用。造成肺動脈和支氣管動脈壓力降低,達到止血目的。對于使用垂體后葉素禁忌的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及妊娠等患者尤為適用。
(2)支氣管鏡在大咯血治療中的應用:對采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頑固性大咯血患者,應及時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其目的:一是明確出血部位;二是清除氣道內的陳血;三是配合血管收縮劑、凝血酶、氣囊填塞等方法進行有效地止血。出血較多時,一般先采用硬質支氣管鏡清除積血,然后通過硬質支氣管鏡應用纖維支氣管鏡,找到出血部位進行止血。
3.手術治療 絕大部分大咯血病人,經過上述各項措施的處理后出血都可得到控制。然而,對部分雖經積極的保守治療,仍難以止血,且其咯血量之大直接威脅生命的患者,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查看更多關于大咯血的西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