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膝關節炎、老年性膝關節炎等,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主要在中老年人骨骼、肌肉系統在衰老、退變的過程中形成,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僵硬、腫大伴有活動受限,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疾。目前尚無有效阻止該病發展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中醫治療本病則有其獨特優勢,本文就近幾年來中醫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研究進行總結歸納,以期為日后治療提供參考。
中藥內治法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不少學者對本病采用辨證分型治療。莫少庸以中藥湯劑為主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按照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將本病分為肝腎虧損、氣陰兩虛、痰濕和寒凝瘀阻4型,并分別施以加味二仙湯、柔陰通痹湯、祛痰通痹湯、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劉洪旺等將本病分為3型論治。氣滯血瘀型選用身痛逐瘀湯加減;寒濕痹阻型以當歸四逆湯加獨活寄生湯加減;肝腎虧虛型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張建福等將本病分為3型,氣血凝滯型,方用化瘀通痹湯;肝腎不足型,方用增生湯;寒濕痹阻型,方用通痹湯加制川烏、制草烏、桂枝、薏苡仁、木瓜。
除辨證論治外,許多人采用專方治療骨關節炎。程永遠認為,活血化瘀、燥濕化痰是本病有效治法之一,以歸芎化瘀湯為基本方治療本病60例,有效率95%。齊立卿等強調本病發病以虛為主,治療以補肝腎治本為主,以培元固本、生津榮骨立法,用扶元榮骨湯治療64例,總有效率92.18%,復發率18.75%,且遠期療效較好。曹向陽等從整體觀念出發,圍繞腎、肝、脾三臟立法組方,以滋補腎陽為基礎,溫煦肢節、氣化水濕。運用自擬壯筋活血湯治療本病,并與壯骨關節丸治療作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壯筋活血湯效療明顯。
中藥外治法
中藥外用可借助其藥力將舒筋通絡,祛風散寒之藥直接作用于患膝局部,滲透肌膚,直達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降低骨內壓,促進炎癥吸收,緩解或消除癥狀。中藥外治主要有熏洗法、中藥熏蒸法、中藥貼敷法、熱敷法。汪永夫等應用關節腔內注射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骨關節炎,治療129例,療效理想,無副作用。崔育生自擬外敷藥劑(土鱉蟲、乳香、沒藥、紅花、當歸、牛膝、羌活研末,加醋或涼茶水調成糊),外敷患處,用紗布固定。童培建等自擬熏洗方結合穴位敷貼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78例103膝。結果根據膝關節疼痛及功能評分,總優良率為87.38%。無嚴重并發癥。
針灸治療
針灸亦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重要中醫療法,除傳統的針刺和艾灸外,有電針、溫針灸、火針、小針刀等在臨床上也有廣泛的應用。
針刺
李正祥針刺犢鼻、內膝眼、梁丘、血海、足三里為主穴治療本病,據舌脈及兼證分型配穴,熱痹加曲池;寒痹加關元。杜引平采用齊刺治療老年性膝骨關節炎50例,總有效率86%。張必萌等將5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分為長針穴位透刺組32例和單純西藥治療組18例,并進行比較研究,結果兩種治法均可有效。其中長針組的總有效率為87.5%,西藥組的總有效率為55.6%。
灸法
《靈樞·官能》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采用針刺不佳的病癥可用灸法治療。艾灸集熱療、光療、藥物刺激于一體,作用于特定穴,能溫經通絡,迅速改善局部血循環,從而達到蠲痹止痛效果。李寧等采用傳統灸法,用艾條懸灸患者腰陽關穴及患膝犢鼻穴。黃靜采用瘢痕灸,以麥粒大實心艾柱置于足三里、懸鐘穴上,自然熄滅后取下艾灰,穴位上覆膠布密封,結果痊愈10例,總有效率92%。
溫針灸
溫針灸法是借艾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達到治病、防病的一種方法,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及防病保健等作用。對不適合服藥控制關節疼痛的患者,溫針灸為一種既受歡迎又有良好效果的治療手段。孫建才用溫針灸膝三針治療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33例,療效滿意。林國華等采用溫針治療膝骨關節炎40例,以膝眼、陽陵泉、足三里、梁丘為主穴,結果總有效率為92.5%。王建國等將8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溫針灸組和針刺加TDP照射組,取穴相同,2個療程后,溫針灸組臨床基本痊愈率為30.0%,針刺加TDP照射組臨床基本痊愈率為10.0%。
查看更多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的相關常識>>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方法 |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 |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飲食 |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專家 |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醫院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指南 |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癥狀 |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檢查 |
- 視頻 |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