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連性腸梗阻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3來源:求醫網
根據祖國醫學"腑痛以通為補,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粘連性腸梗阻以通里攻下,行氣止通,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如《醫學真傳》說:"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臨床以虛實為綱進行辨治。屬實證者,重在祛邪疏導;屬虛寒者,治宜溫補陽氣;久痛入絡者,采取辛潤活血通絡之法。但臨證之時需結合西醫診斷,凡具手術適應證者均應盡早手術治療。
一、粘連性腸梗阻的辨證治療
1、痞結型
治通里攻下,行氣止痛。實證用大承氣湯(《傷寒論》) 枳實15g,芒硝(沖服)12g,大黃(后下)10g,厚樸12g。虛證用五仁湯。杏仁10g,柏子仁15g,郁李仁20g,火麻仁15g,瓜蔞仁20g。如氣滯較甚者加萊菔子、木香、郁金、川楝子以增其理氣之功;嘔吐頻繁者加姜半夏、桔梗以和胃降逆。用法為水煎200ml,抽空胃液后經胃管注入,夾管2~3小時,密切觀察,給藥4小時未緩解,可再給藥。一般控制在一日之內,如梗阻未見好轉,即改手術治療。
2、瘀結型
治實熱者通里攻下,行氣活血;虛寒者溫中補氣。實熱者用大承氣湯(見前痞結型)。虛寒者用大建中湯。蜀椒10g,于姜6g,黨參15g;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代赭石;腹脹劇者加木香、香附;瘀滯加桃仁、當歸尾;津虧加生地黃、石斛;體虛加黨參、白術;蟲積加苦楝皮、檳榔;食積加山楂、神曲;發熱加黃芩、連翹;熱毒較盛加銀花、蒲公英;陰損及陽加熟附子、干姜。用法同痞結型。
3、疽結型
本型應以手術治療為主。
二、粘連性腸梗阻緩解方法
1、粘連性腸梗阻緩解方:桃仁12g,赤芍15g,木香6g,臺烏藥12g,番瀉葉(后下)9g,炒萊菔子30g,川厚樸15g,芒硝(沖服)6g,適用痞結型者,尤其輕型腸粘連或部分腸梗阻者。
2、理氣寬腸湯:當歸15g,桃仁6g,烏藥9g,青陳皮各6g,加水500ml,煎成200ml,每劑分二次服,每日1~2劑,功效:理氣寬腸,祛瘀潤下。指征:適用于輕型痞結型腸梗阻,或用于胃腸道手術后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
三、粘連性腸梗阻的顛簸療法
取膝時位,使上下肢距離加大,充分暴露腹部。讓病人放松腹肌,術者雙掌輕托病人腹部兩側,由上而下反復顛簸或左右震蕩,震度由小到大,以病人可忍受為度。每次進行5~10分鐘,根據病情可反復應用,適用于早期腹脹不顯著,無腹膜刺激征腸扭轉。對于一般情況不佳,脫水嚴重,明顯血循環障礙者忌用。
查看更多關于粘連性腸梗阻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 粘連性腸梗阻治療方法 |
- 粘連性腸梗阻病因 |
- 粘連性腸梗阻飲食 |
- 粘連性腸梗阻專家 |
- 粘連性腸梗阻醫院
- 粘連性腸梗阻治療指南 |
- 粘連性腸梗阻癥狀 |
- 粘連性腸梗阻檢查 |
- 視頻 |
- 粘連性腸梗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