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瀉(非熱帶性脂肪瀉、麥膠性腸病)
乳糜瀉的相關檢查
乳糜瀉可以根據一些相關檢查,各項小腸吸收試驗醇溶麥膠蛋白等抗體測定,內鏡以及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可初步作出診斷,然后經治療試驗可說明與麥膠有關,才能最后確定診斷。
乳糜瀉的相關檢查有:
1.血液檢查
乳糜瀉患者多數為大紅細胞性貧血,亦有正常紅細胞性或混合性貧血。血清鉀、鈣、鈉、鎂均可降低。血漿白蛋白、膽固醇和磷脂及凝血酶原也可降低。嚴重病例的血清葉酸、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2.糞脂定量測定和脂肪吸收試驗
一般采用Vandekamer測定法。正常人每日入脂肪50~100g時,糞脂量均<5g>95%。試驗方法連續進食標準試餐(含脂量60~100g/d)3天,同時測定其糞脂量3天,取其每日均值。如糞脂定量>6g/d,或脂肪吸收率<95%,均可認為有脂肪吸收不良。糞脂定量試驗方法簡便,絕大多數的乳糜瀉病人可據此作出診斷。但不夠靈敏,在輕癥或脂肪攝入量<60g/d者,糞脂量不一定增高。脂肪吸收試驗能精確地反映脂肪吸收狀況。
3.131碘-甘油三酯及131碘-油酸吸收試驗
試驗前口服復方碘溶液(Lugol溶液)以封閉甲狀腺的吸131碘功能。服131碘-甘油三酯(或131碘-油酸)及花生油和水各0.5ml/kg后,留72小時內的糞便,并計算由糞便排出的放射量占攝入放射量的百分比。糞便131碘-甘油三酯排出率>5%,或131碘-油酸>3%,均提示脂質吸收不良。本試驗方法簡便,但準確性不如糞脂化學測定法。
4.其他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水溶性物質如木糖、葡萄糖、乳糖、葉酸可用于測定上段小腸吸收功能。在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征乳糜瀉患者可有典型的減損,而在胰原性或其繼發性脂肪瀉時可正常。
5.內鏡檢查
應用插入型小腸鏡可達屈氏韌帶以下60~100cm。探針式小腸鏡長256cm,頭端直徑約5mm,插入空腸后借助腸蠕動,緩緩關入遠端回腸,甚至到達結腸,操作過程需要6~8小時,一般能看到50%~70%的小腸粘膜,可作直視下活檢,提高了小腸病變的診斷水平,基本上取代了盲目抽吸活檢術。結腸鏡有時可通過回盲瓣,觀察回腸末端病變。
- 友情鏈接:
- 乳糜瀉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