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中醫風濕病醫院位于貴陽市南明區油榨街281號,總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病床位百余張,是一所經衛生主管部門批準,從管理、服務、設備配備上... [ 詳細 ]
一般類風濕病需要多長時間復查
時間:2020-04-06 12:53來源:求醫網
一般治療開始可每月復診一次,待病情穩定后可延長至每2?3月復診一次,如有惡心、乏力、發熱、關節疼痛加劇,應隨時復診。
治療類風濕的常用藥物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藥物常被分為五大類,其中前四類為西藥,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第五類為植物藥制劑。
因為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本身差異大、患者身體素質差異大、患者對于藥物的敏感度不同。治療方案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因人制宜。在專科就診,不要拿自己的治療方案和別人比較,不要隨意調整治療方案。
在這些治療性藥物中,改善病情抗風濕藥是核心和基礎用藥,但是起效比較慢,被統稱為慢作用藥物。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的起效時間,1~6個月不等。時間同藥物本身、使用劑量、聯合用藥、患者對藥物的敏感度有關系;其次,也和類風濕關節炎的炎癥程度、病程、既往治療用藥情況等多因素有關系,甚至有的患者還和心理狀態有關系。
一般來說,病程長、炎癥活動度高、既往使用藥物比較多比較復雜,特別是心理壓力比較大的患者,藥物治療的效果可能也會差一些。
癥狀緩解以后
在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初次就診時醫生會建議采取聯合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或者激素抗炎治療。原理是在改善病情抗風濕藥沒有起效的過渡時間里,實現消炎止痛、改善癥狀的效果。非甾體抗炎藥物一般兩周內起效,如果2周沒有效果,應該換一種非甾體抗炎藥物,但一定不要同時使用兩種非甾體抗炎藥物。
激素和生物制劑都很快,常常立竿見影。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經濟情況建議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早期出現的癥狀緩解,不能確定慢作用的改善病情抗風濕藥效果如何,需要接下來幾個月的治療情況來確定。
因此,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不是癥狀好轉就OK的事情,是一個需要比較長時間、認真對待的治療過程。調整藥物、藥物減量、藥物裁撤、副作用應對等等,都要求由專業風濕科醫生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進行調整。
指標和癥狀
理論上講,一個治療方案發揮作用,癥狀好轉和檢查指標下降是正相關的:如疼痛、關節活動能力、晨僵等好轉,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等數值下降等等。
而類風濕因子(RF)、CCP等免疫學指標,卻不像前其他指標那樣容易下降。有些病人在治療數個月以后,類風濕因子可能才會有慢慢的下降。
CCP、免疫球蛋白等指標下降可能會比較慢,早期、初診患者可能會容易下降;中晚期特別是長期治療效果不是太好的患者,這些指標下降的可能會比較慢。但是,臨床常見的免疫學指標下降不理想的情況,往往與免疫遏制劑足量足療程治療不夠有關系。
在治療過程中,通常復查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來判斷藥物治療的效果,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程度,炎癥指標是一個標桿式的參考:數值越高,炎癥活動度越高;病情緩解和穩定,炎癥指標在正常范圍內。而免疫學指標檢查,如類風濕因子,CCP抗體不需要向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那樣頻繁復查,半年或者更長時間檢查一次都可以。但是在達標判斷、減藥、停藥等的時候,還是需要復查免疫學指標做參考。
在我們的治療中,有時候會出現癥狀和檢查指標不一致的情況:癥狀好轉明顯,指標數值改變不明顯,特別是免疫學指標;檢查指標數值下降明顯,癥狀改善不明顯。這些都可能出現在某些患者的治療中,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要太著急,持續治療一段時間,有可能出現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