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設有普通精神科、臨床心理科、精神病康復科、老年精神病科、心身醫學科、精神病中西醫結合科、... [ 詳細 ]
癡呆患者能用抗精神病藥嗎?
時間:2012-11-01 10:38來源:求醫網
《醫學雜志》周刊網絡版曾經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說,用于治療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能夠導致腦部疾病發作的風險,癡呆患者面臨的這種風險更大。文章特別指出:“對于癡呆患者來說,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所帶來的風險要大于潛在的好處,應該盡可能避免給他們開這類藥。”對報告中的建議,我們該如何看待?癡呆患者還能不能繼續服用此類藥物呢?
不良反應大多能耐受
抗精神病藥物是指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此類藥物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癥。近年來,隨著此類藥物適應癥的增加也被廣泛地應用于情感性精神障礙的治療。當然,臨床醫生也會依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把它們用于治療其他精神障礙,包括癡呆患者伴發的精神行為癥狀。
根據作用機理的不同,可將這些藥物分為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也稱作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和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包括氯丙嗪、奮乃靜、氟哌丁醇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主要指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奧氮平和阿立哌唑等。和其他類的藥物一樣,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這些藥物也會出現一些副反應。例如錐體外系反應、肝功能異常、困倦、視物模糊等。長時間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有可能會導致內分泌異常和代謝綜合征。一般來講,這些反應都可以耐受,或經過恰當處理后會減輕或緩解。
潛在風險與受益并存
近年來,有關抗精神病藥物會增加腦血管意外幾率的報告不僅導致了患者和家屬的恐慌,也引起了臨床醫生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
倫敦伊恩?道格拉斯研究小組研究了來自600多萬患者的總體醫療記錄的數據。研究人員根據在年至年間突發腦病的個病例估算出,至少處方過一次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與沒處方過此類藥物的患者相比,腦病發作的風險高出1.7倍,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癡呆癥患者所面臨的風險則高出3.5倍。服用非典型(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比服用典型(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出現腦血管意外的風險要高一些。
那么,抗精神病藥物在今后癡呆患者的治療中,是否應該完全杜絕使用呢?
事實上,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任何臨床處置都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全方位地綜合考慮療效、安全性和耐受性,采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由于癡呆患者多處于高齡,肝腎功能較年輕患者明顯減退,藥物的耐受性下降,更易出現藥物蓄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增大。同時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軀體疾患,需要合用多種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會與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不僅會影響藥物療效,也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出現腦血管意外的風險高于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可能與患者高齡、活動較少,以及服藥時間過長導致的代謝綜合征等因素有關。
用藥可改善生活質量
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BPSD)是指癡呆患者經常出現的紊亂的知覺、思維、心境或行為等。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幻覺、妄想、情緒和行為障礙,以及人格改變和社會功能的缺損,在癡呆患者中發生率高達70%~90%,尤其在輕中度癡呆患者中多見。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不僅會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功能的喪失,而且會導致患者本人以及照料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同時還會進一步加重癡呆患者的認知和社會功能的損害。這也是患者入住精神病院或住院需要陪護的最常見原因。反之,認知功能的損害又會增加精神障礙出現的可能。
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可以通過精神科藥物治療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改善,可極大改善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照料者的負擔,進而延長癡呆患者的生存期。可以說,盡管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抗精神病藥物被批準用于治療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但除了精心的照料和行為訓練外,抗精神病藥物是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且有效的治療手段。
既然抗精神病藥物有效,我們就應嚴格把握治療要點,讓抗精神病藥物較好地發揮療效,同時盡可能避免不良反應。
用藥須注意六點
對于癡呆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藥物像是一把“雙刃劍”,應用得當可以較快地緩解精神癥狀,提高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質量。但如果使用不當,則會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給患者和家人造成痛苦。
藥物治療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一般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治療一定要針對“靶癥狀”抗精神病藥物只用于治療存在幻覺、妄想和行為障礙的癡呆患者,而不可作為預防用藥,切忌無的放矢或盲目用藥。
二、以最小有效量進行治療。一般來講,用藥量只相當于正常治療劑量的1/3~1/4,甚至更少,對于高齡或者有軀體合并癥的患者更是如此。
三、根據病情的動態變化隨時調整藥物劑量。如癥狀加重可以適當加藥,癥狀減輕或消失則應及時減藥或酌情停藥。
四、起始劑量宜小。劑量調整的幅度宜小,劑量調整間隔的時間宜長。
五、在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期間,盡可能減少合并用藥,應該適當減少或停用一些非主要臨床用藥。
六、始終警惕藥物的副作用以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專家——李娟、楊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