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能化醫療集團總醫院(平煤醫療集團總醫院)為平煤醫療集團的核心醫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教學、科研、急救為一體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中平能化醫療集團總醫院 > 醫院資訊 > 春季傳染病防治知識
春季傳染病防治知識
時間:2012-10-29 09:55來源:求醫網
進入早春季節,氣候特點主要表現在天氣多變、時寒時暖、雨水逐漸增加,當冷空氣和干燥空氣被吸入呼吸道,刺激呼吸道粘膜,使粘膜血管收縮,造成局部貧血和營養障礙;另外,室內通風換氣較差,一些有害病原體繁殖后,也能刺激呼吸道粘膜,使粘膜上皮的纖毛運動減弱,防御機能降低,各種病原微生物易于乘虛而入,是呼吸道傳染病和一些消化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兒童和體弱的人尤其容易感染這些傳染病。
早春季節外界氣溫較低,學生在室內活動的時間較多,彼此間密切接觸機會增多,而呼吸道傳染病是通過飛沫傳播的,因此增加了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機會。
呼吸道傳染病是怎樣傳播的?
1、在學校,學生或老師在講話、咳嗽或打噴嚏時,通過飛出來的唾沫將夾在里面的病菌傳播開來。
2、灰塵是傳播的一個幫兇,有呼吸道傳染病的病人的鼻涕、痰液中含有大量病菌,由于隨地吐痰或亂擤鼻涕,這些痰、涕干燥后夾在里面的病菌就會隨灰塵到處飛揚,一旦被人吸入就會感染。
3、手是傳播病菌的另一幫兇。有呼吸道傳染病病人的手上沾上大量病菌,當病人拿書本、玩具等,在這些物體表面就會留下大量病菌,如果健康人用手接觸了這些東西,就能沾上病菌,如果事先不徹底洗手就去挖鼻子,病菌就可能從鼻腔進入呼吸道而感染。
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有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節多發,傳染力極強。臨床以發熱、皮疹及兩眼發紅、流淚、畏光、打噴嚏、流涕、咳嗽為主要癥狀,并以頰粘膜出現麻疹斑為特征。患病后一般可獲得持久免疫力。病人是單獨的傳染源,主要通過飛沫直接傳播,人群普遍易感。盡量減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屬的接觸是預防麻疹的關鍵。
2、流行性感冒:又稱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臨床上有發熱、全身酸痛、咽痛、咳嗽與白細胞減少等表現。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主要經飛沫傳播,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流感可通過接種疫苗預防。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較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冬春季發病率高。本病起病急、病情重、傳播快、病死率高。發病初期類似感冒,流涕、咳嗽、頭痛、發熱等。病菌進入腦脊液后,頭痛加劇,嗜睡、頸項強直、有噴射樣嘔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癥狀。帶菌者和流腦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病人在潛伏期末和急性期均有傳染性,病原菌主要是通過咳嗽、噴嚏等經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兒童發病率高,以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三曬一開”即常曬太陽、曬被褥、曬衣服,居室常開窗通風,以達到殺滅該病病菌,可通過接種疫苗提高對“流腦”的免疫能力。
4、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侵入人體后2~3周發病。臨床表現以低熱、畏寒、頭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癥、耳后及枕部淋巴結腫大。風疹病人為傳染源,出疹前后5日均有傳染性,患者鼻咽部分泌物、血及尿中均帶有病毒,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見于1~5歲兒童,成人也可發病,冬春季節發病較多,病后可獲持久免疫力。易感人群應盡量避免去人員密集的場所;學校、托幼機構等人口集中的地方應注意通風,并經常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對年齡為1歲以上的兒童、育齡婦女和其他易感人群,可接種風疹減毒活疫苗預防。
5、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中低度發熱,很快成批出現紅色斑丘疹。臨床上往往丘疹、水皰疹、結痂同時存在。接受正規治療后,如果沒有并發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病人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和皰疹液中,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亦可通過接觸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接觸傳染,出疹前1日至皰疹完全結痂時均有傳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多見。由于本病傳染性強,患者必須早期隔離,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結痂為止。水痘可通過接種疫苗預防。
6、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季為主。發病1~2日后出現顴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腫大,體溫上升可達40℃。通常以側腮腺腫大后2~4日又累及對側。早期患者及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患者腮腺腫大前7日至腫大后9日,能從唾液中分離出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患者主要是學齡兒童。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對易感者用腮腺炎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主要有食物中毒。春季來臨,氣溫逐漸回升,細菌易繁殖,人群吃進了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均可發病。潛伏期短,一般為數小時至2天,最短為1小時。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低熱或高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水樣便、粘液便、膿血便或血水樣便),嚴重者可引起脫水、血壓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病情的輕重與攝入的細菌數量以及人體防御功能等因素有關,故同餐人群可集體發病。
春季還要警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的發生。
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指人感染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后所致的疾病。目前認為人對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染,一般認為12歲以下兒童,與家禽(尤其是病死禽)密切接觸人群,與病人密切接觸者(包括醫務人員)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傳染源主要為病死禽,以及攜帶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尤其是水禽。一般認為,禽流感病毒(H5N1)可經過呼吸道傳播導致人感染發病,但是否能通過消化道、血液、粘膜等途徑傳播尚不確定。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是急性起病,早期表現類似普通型流感,主要為發熱,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癥狀。重癥患者還可出現肺炎、呼吸窘迫等,甚至可導致死亡。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關鍵要做到“四早”,即對疾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室內衛生,注意飲食衛生,圈養家禽,盡量避免與禽類接觸等。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發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膚皰疹和口腔粘膜潰瘍為主的傳染病。病原主要為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71型等腸道病毒,潛伏期平均4天,臨床主要表現為口腔炎(口腔粘膜出現紅色潰瘍性皰疹),同時手、足、皮膚出現斑、丘疹,并轉為皰疹,可伴有低熱、患者口腔皰疹潰瘍后患者咀嚼時疼痛,并拒食、流涎。大多數患兒在一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身體康復。該病主要通過接觸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春季是手足口病好發季節,幼托機構是手足口病好發場所,感染對象主要為幼托兒童,其次為小學生,因此,幼機構要加強晨檢和落實預防措施,加強教室、居室等環境空氣流通,做好玩具、餐具、便器的消毒,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 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發生。
預防控制措施
1、學習、了解衛生防病知識,樹立傳染病的防病意識。
2、接種相應的疫苗,預防性疫苗是抵抗傳染病發生的較好手段。
3、注意保暖和多喝水,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經常鍛煉身體,保持均衡飲食,注意勞逸結合增強機體抵抗疾病能力。
4、教室、寢室里要經常開窗通風,每天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10分鐘。當周圍有病人時,應增加通風換氣的次數。減少去空氣不流通、人多擁擠的場所,尤其是兒童。
5、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潔凈的食物,把好“病從口入關”。
6、托幼機構、學校在晨檢中,發現發熱、皮疹的孩子,要立即通知家長帶去正規醫院就診,及時隔離治療。
7、注意做好消毒工作。衣物、被褥要勤洗勤曬,對食具、痰盂及受污染衣物、床單等可用0.5%的漂白粉進行消毒。對廁所或浴室可用3%的漂白粉進行噴灑或擦拭,消毒一小時。手的消毒可用過氧乙酸浸泡。室內可用醋酸薰蒸進行消毒。
8、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春季傳染病的防治常識。教育學生要注意個人衛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勤洗手(飯前便后洗手、從外面回來洗手、吃東西前洗手);不用手挖鼻孔;咳嗽、打噴嚏時要用手帕蓋住口、鼻,不要對著人,個人使用的手帕要經常洗曬;不隨地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