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現(xiàn)有員工1370人,其中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1024人,正高職稱41人,副高職稱163人,中級17...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醫(yī)院庫 > 潮州市中心醫(yī)院 > 醫(yī)院資訊 > 乙型肝炎疫苗的正確接種
乙型肝炎疫苗的正確接種
時間:2013-03-04 14:45來源:求醫(yī)網(wǎng)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我國的多發(fā)病、常見病。目前我國乙肝感染者達1.2億以上,現(xiàn)有的肝硬化、肝癌患者大多由乙肝發(fā)展而來。成功的預防乙肝,實際上就是預防肝硬化、肝癌。如果新生兒一出生就正確接種乙肝疫苗,可以確保不會得乙型肝炎了。我國自年開始批準生產(chǎn)和實施注射乙肝疫苗以來,乙肝的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獲得較好的預防效果。
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國應用的乙肝疫苗主要為血源性疫苗。由于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潛在危險因子、加之浪費大量血漿,現(xiàn)已基本淘汰而被基因重組工程疫苗取代。乙肝基因重組工程疫苗有重組酵母疫苗和倉鼠**(CHO)疫苗兩種,免疫性強,安全性高,極少有不良反應出現(xiàn),可以用來預防所有已知亞型的乙肝病毒感染。目前我市對新生兒注射的疫苗是重組酵母疫苗,劑量為每針5微克,實行全免費(包括疫苗費和接種費)。
乙肝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及高危人群(如醫(yī)務人員、經(jīng)常接觸血液人員、托兒機關人員及乙肝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等)。
正確的疫苗接種有:
(1)父母均沒有乙肝的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nèi)盡快給予重組酵母乙肝疫苗1針(5微克)肌肉注射,注射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也可以在大腿前部外側(cè)肌肉內(nèi),1個月、6個月后各再打一針,一共三針,此方案稱為“0、1、6方案”,免疫保護成功率達90%以上,免疫成功以乙肝表面抗體轉(zhuǎn)陽性為標志??贵w保護時間一般可持續(xù)12年以上,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抗體檢測及加強免疫。至于是否需要再次接種疫苗,則應檢測乙肝表面抗體滴度,如抗體滴度≤10國際單位/ml,可給予再次接種。對于新生兒時期未接種乙肝疫苗的兒童進行補接種,或者成人需要接種者,應先進行化驗檢查,如果乙肝標志物檢查均為陰性,轉(zhuǎn)氨酶正常,可按上述“0、1、6方案”進行接種。但成年人接種重組酵母疫苗建議用大劑量(每次20微克,相當于4針量)。
(2)母親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特別是e抗原陽性的“大三陽”)的新生兒建議是聯(lián)合應用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方法是:出生12小時內(nèi)(越早越好)及出生后1個月各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1針(200國際單位)及乙肝疫苗3針,劑量要加倍,每次10 微克(有倡議首次使用30微克),按“0、1、6方案”注射。上述方案能阻斷母嬰傳播的有效率達90%以上。至于有的“大三陽”孕婦在妊娠晚期的7、8、 9三個月中各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1針(200國際單位),能否增強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目前未獲得國內(nèi)外有關專家的肯定。
(3)意外接觸乙肝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者,應立即檢測乙肝兩對半、肝功能等,并在3個月和6個月各復查一次。如已接種過乙肝疫苗,且已知乙肝表面抗體陽性者(≥10國際單位/ml),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乙肝疫苗或雖接種過乙肝疫苗但表面抗體≤10國際單位/ml,或抗體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國際單位,并同時接種乙肝疫苗,每次20微克(大劑量),按“0、1、6方案”注射。
至于一小部分人接種疫苗后不產(chǎn)生保護性抗體(不應答),或產(chǎn)生抗體較晚(應答遲緩),可在原來接種方案上加注1—2針或重新接種,并適當增加劑量,或在接種乙肝疫苗同時,配合小劑量白細胞介素-2、卡介苗,以增強乙肝疫苗免疫應答。而對于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無論打多少針乙肝疫苗,都不會產(chǎn)生相應的保護性抗體,只是浪費疫苗和經(jīng)費而已。
目前注射乙肝疫苗高效、安全、不良反應極低,能較好的預防乙肝,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但極少數(shù)(發(fā)生率在3—4/100萬人)可出現(xiàn)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硬結(jié)或短暫發(fā)熱、不適、乏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全身反應表現(xiàn),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而對于癥狀較嚴重或極罕見的過敏反應、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者,應及時向接種單位報告,并送有關醫(yī)療機構(gòu)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