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創建于1980年,原名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寶鋼醫院,2005年7月正式改為現名,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 醫院資訊 > [文匯報]手術創口改用“光化學粘合”
[文匯報]手術創口改用“光化學粘合”
時間:2012-10-31 15:56來源:求醫網
針線縫合會留下疤痕,也會引起感染等等,有沒有可能替代它?一群科學家正加緊研究驗證一種全新技術,醫生在這個國際團隊中擔當重要角色
針線縫合,是外科醫生的基本功。但基本功也是與時俱進的。不久的將來,在手術切口兩側涂上一種粉紅色液體,再光照3分20秒,皮膚就能愈合,而且不留疤痕。
這并非幻想,而是一群科學家正全身心投入的一項研究工作。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威爾曼光醫學中心的艾琳·科齊瓦爾(IreneKochevar)和羅伯特·雷德蒙(Robert Redmond)發明了“免縫合光化學組織粘連技術(PTB)”,有望將外科醫生手指間的針線取而代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姚敏是這個研發團隊的重要成員,她介紹說:“那種粉紅色液體是光敏劑,光照用的是外科激光。”
姚敏目前仍然身兼哈佛大學的教職和研究職位,繼續在從事此項研究,同時推動這一成果在中美兩國早日進入臨床實驗階段。她說:“這個項目是多學科科學家交叉合作逐步完成的。最初的創意來自光化學家,我是醫生,推進這個創造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此外,我們團隊里還有光物理學家、工程學專家等。”
“光化學粘合”
用激光愈合創口的設想早已有之,但過去人們寄希望于激光產生的熱量,這方面的嘗試未有結果。于是有科學家另辟蹊徑,想到了“光化學粘合”。
“光化學粘合”聽起來很神奇:在激光照射下,光敏劑的分子結構會發生改變,釋放出電子,這些電子跨越到相鄰的膠原分子周邊,促使膠原蛋白的分子鏈通過共價化學鍵彼此聯結——這一過程稱為“交聯”;“交聯”之后,創口兩側皮膚的膠原纖維就交織在了一起。
膠原纖維存在于所有的皮膚、器官、神經里,理論上,人體的很多地方都能借助“光化學粘合”實現“交聯”。
姚敏說,他們目前選擇的光敏劑叫“玫瑰紅”,是粉紅色液體;比較能激活它的激光為波長532納米的激光,它也是自然光線中的綠光。
動物實驗時,姚敏和工作伙伴、整形外科醫生王瑩,先在兔子手術切口兩側的皮下縫合幾針,使組織貼合到一起,以方便電子“跨越”;隨后在表皮創口兩側各滴上幾滴“玫瑰紅”,再將內置激光器的金屬架置于創口上方。這個金屬架由光物理學家特制,通過棱鏡的反射,能夠射出一條與創口相似的線形綠光。“3分20秒后,切口處的皮膚就緊密粘合了,幾乎看不出切口的痕跡。”姚敏說。
光物理學家制作了好幾種金屬架,以適合不同手術切口的閉合之需。例如角膜切口是圓形的,就有能射出圓形光斑的激光金屬架。
減少手術傷害
近半個世紀來,如何減少手術給病人造成的傷害,是醫學科學家很想解決的一個問題。手術創口會造成肌體炎癥反應,炎癥反應則會帶來一系列麻煩。
肌膚被切開后,創口會發出“這里受傷了,需要修復”的信號,于是人體立即“調兵遣將”。最先跑來的是炎癥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它們在出口處通過分泌各種因子發出信號,“這里需要吞噬、這里的細菌需要降解,那里需要修復、防御……”,以調動更多細胞前來。近處的細胞先爬行、翻越而至;如果創口很大,遠處的細胞也會被調來,而“路途”最遠的當數從骨髓里來的“大軍”……
炎癥反應有好處,可同時也造成損害。炎癥過度時,往往留下難看的疤痕。“針線縫合也會造成傷口,雖然很小,但同樣會增添新的炎癥反應。”姚敏說。
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改善針線縫合,目前手術中使用的以膠原蛋白材料加工制成的縫線,可以降低人體對異物的反應,但不能完全消除。
“PTB光化合粘連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炎癥反應。”姚敏進一步解釋:由于避免了手術縫合造成的損傷以及人體對縫線的排異反應,疤痕減少了。而且由于創口被完全閉合,不留縫隙,避免了細菌侵入,也減少了感染的可能。這些優點,使得PTB不僅適用于皮膚表面,更特別適用于閉合角膜、神經、血管等。
急盼人體試驗
姚敏和王瑩做的角膜縫合動物實驗,證明了上述預期。她們做對照實驗,在一只兔子身上采用傳統的角膜縫合術,另一只兔子用PTB方法。結果,兩只兔子在麻醉蘇醒后,情況截然不同:盡管為兔子做傳統縫合的醫生縫得非常細致,但兔子蘇醒后仍睜不開眼、流淚,第二天才恢復頑皮的樣子;而用PTB免縫合技術的兔子,一醒就玩耍起來。
“在實驗中,我們對激光的發射方式進行了改良,以確保不損傷視網膜。實驗表明,PTB技術使手術對兔子眼睛的傷害降到了最低程度。”姚敏對這項新技術滿懷希望——對角膜移植術而言,這將大大降低角膜瘢痕、再血管化等并發癥的發生概率,而這些并發癥很可能最終導致移植失敗。據介紹,激光照射愈合角膜所需的時間比愈合皮膚更短,只要1分20秒。
研究團隊的科學家還對比實驗了血管和神經的閉合,結果發現,針線縫合會造成的血管再狹窄現象、神經通路阻斷現象,都因改用PTB閉合技術而大大減少。此外,新技術對輸尿管、腸管等部位的閉合,也可能有較佳效果。姚敏很盼望這項技術能早日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科學家們并不否認,這項技術目前仍有弱點,比如只能在光線可以穿透的深度起效,所以無法代替皮下組織的縫合;對于暗的或不透明的人體組織比如骨頭等,也起不了作用。 (記者 施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