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成就“國內式換臉”
時間:2012-11-02 14:19來源:求醫網
借助再生醫學、三維重建等新技術,九院取得面部整形外科領域重要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建立、定型利用自體組織構建全臉面技術新技術成就“國內式換臉” 本報記者 唐聞佳 等待毀容者的,將不再是夜半歌聲式的悲慘人生!昨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公布面部整形外科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在傳統外科技術基礎上,九院李青峰團隊結合再生醫學、干細胞、三維重建等最新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建立利用自體組織構建全臉面技術。 目前,這項成果已成功應用于一組毀容者,它創新性的研究回避了異體臉面移植的排異、感染、倫理等諸多難題,被視為代表未來臉面重建技術及修復重建外科技術的最新趨勢。國內工程院院士、國內整復外科創始人之一張滌生教授激動地稱此為“國內式換臉”。 strong>“換臉”,用自己的器官 這是一臺神奇的手術:病人胸部“長出”毀容前的三維臉面,由自體軟骨構建的五官讓這張臉“有鼻子有眼”,醫生們小心翼翼地將這層薄薄的新臉皮移植到毀損面部。這是一張根據患者患病前的近照三維重建出的新臉——不是別人的臉或標準的臉,而是自己的臉。 這并非科幻,而是醫學進展賦予我們的現實。今年年初,21歲的女孩林林(化名)在遭硫酸毀容多年后,在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接受了這一全新的自體組織構建全臉面手術。由于豐富的皮瓣組織與原面部表情肌“完好結合”,林林的臉不僅能排汗,還有了久違的表情。 “你的臉皮厚么?移植的臉皮必須很薄,別的不說,光是上眼瞼,如果厚一點點就會耷拉下來,病人從此睜不開眼,手術失敗。”與外行說起“新臉的養殖細節”,九院整復外科主任李青峰教授會帶著玩笑的口吻。實際上,這一“國內式換臉”過程復雜,且環環相扣。 面對一張嚴重毀形的面容,整形醫生首先想到的不是造臉,而是造血管。如同蓋房需與地線管網對接,房屋方能通電通煤,一張密布的血管網為“新臉”源源不斷地輸送血液與營養,“新臉”這才有了生命。據此,九院團隊在患者大腿根部取滋養血管網,植入胸部皮下。在這個相對平坦的身體部位,醫生們有個大膽想法:構建新的臉面。 利用皮膚擴張再生技術,醫生們將皮膚軟組織擴張器植入胸部血管網下,很快患者的胸部鼓起半球狀。但要構建全臉,這些皮膚還是不夠。為讓皮膚進一步再生,醫生們取患者的自體干細胞注射移植于半球狀皮膚,皮膚開始增生,血管接著生長,球體繼續變大,直到半個籃球大小。 此后的日子,這群整形醫生更像是設計師,取患者的自體軟骨,利用三維技術“打印”患者臉部模型,制成鼻子、上頜骨等關鍵骨支架,然后植入已擴張的皮膚下。6-8個月后,“新臉”在患者胸部成形,醫生再將它移植到毀損面部。 strong>嚴重排異,醫生另辟道路 截至目前,這一自體組織構建全臉面技術已成功應用于60余例不同程度毀容病人的治療,其中,全臉面和主要臉面器官的預構與重建治療完成7例,6例獲得完全成功——1例失敗者因全身燒傷面積過大,無法培植自體臉面。 成功運用個體自己的組織、自己的器官,在李青峰眼中具有特殊意味。“這表明修復重建外科領域將不再依賴于逝者的捐獻,治療范圍將擴大到絕大多數病例,再生醫學將切實造福更多病患。” 依賴尸體皮膚,說的正是傳統的、目前仍占據臉部修復技術主流地位的“異體臉面移植”。十年前,九院通過大量動物實驗,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異體臉面移植過程中如何切皮、如何保存、如何恢復功能等操作,這意味著這所醫院已具備了人的異體全臉移植技術,但他們卻遲遲沒有開展這類手術。 “異體換臉存在很大風險,病人要終身服用免疫遏制藥物,不僅經濟負擔巨大,對自體免疫系統的遏制,會導致腫瘤發生幾率上升。除了生理排異,心理上的排斥更讓醫學界束手無策。人類第一例接受異體手移植的患者,就因為‘極度厭惡’他人的手長在自己身上,在手術成功后反而拒絕服藥,最終要求醫生割去移植的手臂。而異體臉面移植仿佛戴上別人的面具,在社會上宣布了原本個體的死亡,又會給病人、病人家庭的心理上帶去怎樣的影響?”李青峰記得,當時他的整復團隊與張滌生院士再三商量,決定不碰異體臉面移植,轉而另辟新路。 strong>造臉,工業社會下的現實需求 換臉術一直是吸引全球無數優秀醫生攻關的醫學堡壘之一,近十多年來,嚴重毀形性創傷呈高發趨勢,探索安全有效的換臉術,更具有極大的現實需求。 截至目前,臉面創傷后的傳統修復技術有兩類:皮片移植治療和皮瓣修復技術。皮片移植又稱植皮,是不帶血液滋養的“死皮”移植,術后存在顏色變深、皮片攣縮僵硬等問題,移植部分會呈“補丁狀”。皮瓣移植因帶有血液滋養,為“活皮”移植,但皮瓣面積有限,且為保持血管滋養系統,需帶有肌肉、脂肪等組織,故十分肥厚,不能大面積應用,尤其難以應用于需要輪廓、表情分明的臉面重建,后者自此也成為現代醫學難題之一。 盡管此后有異體臉面移植作為嘗試性治療應用,可惜長期觀察發現,此類移植失敗率高達52%,這讓它難以成為大型醫院的常規治療手段。“人自己的身上能不能長臉?”“血管網怎么保證?”“如何安上鼻子、嘴唇?”十年前,九院整復團隊開始不斷設問。與此同時,再生醫學、干細胞、材料科學等新知識相繼出現,這支外科團隊大膽應用了這些理念,打造自己的“造臉術”。 直到2009年,“自體組織構建全臉面技術”以附發特邀討論形式在國際優秀的《顯微外科學》雜志上首次亮相國際,同行評價道:“這是一個創新技術,可以用來解決臉面重建這一極具挑戰的重建難題”。 在今年9月的國內醫師協會整形外科醫師分會年會上,這一技術獲得特邀報道。據悉,目前該技術已在國內20多家醫院進行多中心臨床研究。“這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技術進步,在世界整容修復歷史上,又是一次我們國內人的首創,在臨床上將造福更多的病患。”96歲高齡的張滌生院士如此評價學生李青峰與他的團隊所取得的進展。
如果您有關于“新技術成就“國內式換臉””的問題,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