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顱骨骨折勿盲目處理
時間:2013-02-27 14:29來源:求醫網
顱骨是指包著腦的類似球形的骨殼,包括顱蓋和顱底兩部分。它的作用是包容和保護大腦。因此,顱骨骨折不僅是顱骨本身的損傷,而且會由此引起或合并腦組織、腦內血管及神經損傷,這是顱骨骨折危險所在。
顱骨骨折時,碎片只要下陷半厘米以上,就有可能壓傷腦組織。對于開放性骨折,還要注意可能造成的顱內感染。因此,發生顱骨骨折后,要特別注意采取正確的方法來處理。
如何判斷顱骨骨折?當頭部受到沖撞或鈍器打擊后,如果是顱蓋骨折,可能會在頭皮處出現凹陷;如果是顱底骨折,可能會從外耳道、鼻腔或口腔內流出血或清亮液體(腦脊液),傷者雙眼眶發紫(就是常說的傷后“熊貓眼”)。如果是開放性腦外傷,能看見發白的,像豆腐一樣的腦組織。顱骨骨折后,從口、鼻處流出的血往往比單純口、鼻損傷出血量多,持續時間長,應及時做出判斷并加以區分。
發生顱骨骨折后,正確的緊急處理措施十分重要,往往關系到患者預后是否良好,是否會留下后遺癥。應該立即采取的緊急處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如果是開放性顱骨骨折或腦組織已外露,應注意防止感染。可將傷口周圍 5 厘米范圍內的頭發剪去,輕輕覆蓋上無菌紗布包扎。對于傷口內的臟東西,不要擅自取出,以免擴散感染。
2.對腦脊液的處理一定要慎重,千萬不要堵塞鼻腔和耳道,也不能用水沖洗或向耳鼻內滴藥水,而是應該任其自流。因為腦脊液連同血液在流經不清潔的鼻腔、耳道時已被污染,如用棉花等物堵塞,液體返流入腦內就容易發生顱內感染,導致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后果,甚至造成死亡。同時要告誡病人不要用力擤鼻和咳嗽,不擦、摸外耳道,可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3.應讓病人頭部處于高位,可將床頭抬高 15~30 度,以免顱內感染或積氣發生。
4.不論身處何處,都要想盡一切辦法,盡快將傷者送往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