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修復之路有多遠?
時間:2013-02-27 14:31來源:求醫網
幾年前曾有一位優秀專家說要讓桑蘭站起來,但是他的諾言至今沒有實現。后來國內又出現了幾家聲稱可以讓桑蘭站起來的醫院,并表示已經有了神經干細胞修復動物神經損傷的基礎研究成果。但事實上,桑蘭至今也未能站起來。
神經損傷為什么難以修復?中樞神經(包括大腦和脊髓)損傷曾被認為是不能修復的。經過國內外無數神經科學家的努力,現已基本達成共識——脊髓損傷造成的截癱,理論上是可以修復的。但就目前的科技水平,即使要做到脊髓損傷后很小部分功能的恢復,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傳統認為:人在出生后神經元就不再分裂,神經元一旦損傷就會造成長期的功能喪失。損傷部位大量膠質瘢痕的形成和神經元軸突生長相對過慢,會制約神經纖維通過損傷區域;神經損傷部位促進神經生長的神經營養因子相對不足和神經生長遏制因素的存在等諸多因素,都是神經元損傷后難以修復或再生的重要原因。
科學家一直在探討神經損傷后人為干預修復的可能性。如通過抗體封閉等遏制因素和阻止膠質瘢痕等,減少再生不利因素;通過局部引入鞘細胞等,力圖在局部造成周圍神經損傷修復內環境等因素,促進再生修復;通過基因治療或者局部給藥手段,在局部造成促進神經生長的神經營養物質的存在;系統使用小分子神經營養因子,改善損傷相關神經元存活狀況,促進神經纖維盡快長過損傷區域;在脊髓損傷局部引入神經干細胞或通過組織工程手段等來修復。
干細胞研究帶來了新希望。干細胞研究在世界上已成為熱點,尤其是神經干細胞的發現,為人們認識并治療現在難治的或不可治療的帕金森、老年癡呆等退行性病變和神經系統損傷帶來了希望。但由于神經功能的復雜性和腦結構的特殊性,神經干細胞的研究離人們期望的臨床應用還很遠。所以,現在如果有誰說已經將干細胞成功地在人體內進行了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那是難以置信和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