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院隸屬于國內航天科工集團(原航天部)第三研究院,前身是國內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七預備醫院,組建于1943年初,1960... [ 詳細 ]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6問
時間:2012-11-08 13:43來源:求醫網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供應腦部血液的血管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康復對于中風患者的重要性,但很多患者家屬不知道該如何更正確地幫助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1.何時開始康復訓練較好?
腦卒中的早期康復應優先考慮安全性。關于腦卒中的康復時機,國際上沒有明確的限定。一般認為腦卒中發病后盡早康復,腦卒中后14天內進行康復訓練是較為合適的,如果條件允許,病情穩定后72小時即可進行康復。
2.患者有哪些常見障礙點?
運動障礙:運動障礙是指偏癱一側的上下肢不能活動、活動困難或不靈活,腦卒中早期,癱瘓的上下肢往往不能活動,其他人幫助患者活動時會感到患者的肢體很松軟,故醫學上又稱為軟癱或弛緩性癱瘓。隨著時間的推移,癱瘓的肢體可以稍稍活動,但往往也變得越來越僵硬(醫學上稱為痙攣),故又稱為硬癱或痙攣性癱瘓。即使后來能行走,也常常表現為特殊的“偏癱畫圈”步態。上肢的運動障礙,尤其是手的運動功能恢復更加困難。
感覺障礙:常常表現為偏癱肢體的疼痛、麻木。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熱感覺全部喪失,熱水袋燙傷了皮膚也毫無感覺。因此,在給患者用熱水洗腳時水溫不應該過高,用熱水袋取暖時應該用毛巾包好,以避免燙傷。
語言障礙:有一部分偏癱患者,尤其是右側偏癱者,說話或交談時常常發生以下某一種或某幾種情況。
a.患者說話不清楚,即所謂口齒不清。醫學上稱構音障礙。
b患者說不出話,或像打電報那樣斷斷續續地說出幾個單字。
c.患者聽不懂親人說的話,譬如說“張嘴喝水”,患者并不張口,只有將茶杯送到其嘴邊時才能張口。
d.患者有時既說不出話,又聽不懂別人說的話。
e.患者寫字困難或不能寫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f.患者看著字不會讀。
g.患者叫不出物品的名稱,如拿一茶杯放在其面前,問他:“這是什么?”他往往會說:“這是喝水用的。”但就是叫不出“茶杯”的名稱。
吞咽障礙:表現為流口水、喂食時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內、喝水嗆咳。遇到吞咽障礙的患者,喝水時要將其頭歪向肢體正常的一側,將食物加工成糊狀,這樣一般可以減輕吞咽困難。
3.常見并發癥有哪些?
腦卒中后的并發癥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是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肺炎、下肢靜脈血栓及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
肩關節半脫位 多見于腦卒中早期,半數患者可能發生,尤其在整個上肢處于軟癱期時。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時,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關節半脫位更加明顯,在肩部可以摸到一個凹陷。一旦發生,可采用以下治療方法:
a.患者臥床時應該采取正確的姿勢,避免拉扯患者肩膀。
b.護理人員用指尖輕叩患側肩膀周圍的肌肉。
c.上肢負重訓練。
肩手綜合征 多見于腦卒中后1-3個月。主要表現:
a.癱瘓的手部腫痛,以手背腫脹并呈粉紅色或淡紫色為常見,用手摸之有溫熱感。
b.患側手的關節屈伸困難。
c.后期則出現手部肌肉萎縮,手掌變平,手的運動功能永遠喪失。肩手綜合征的發生與腕關節長時間屈曲受壓、過度牽拉患手等有關。
具體治療措施:
a.保持良好的坐臥姿勢,避免患手長時間下垂。
b.加強患側上肢的被動和主動運動,以防止關節痙攣。
c.對于腫脹的手指可采用壓迫纏繞法,通常使用直徑1-2mm的線繩由遠端向近端纏繞手指,每個手指都纏繞一遍后,最后纏繞手掌。每天纏繞1-2次可獲得明顯效果。
4.最早的康復應在哪里做?康復內容包括哪些?
早期康復訓練應該在醫院進行,必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適量、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
腦卒中患者早期一般肢體功能處于弛緩階段(指不能主動活動,一旦被動活動時沒有任何阻力)。早期康復的內容主要包括:良肢位擺放,關節活動度訓練,動作轉移訓練,適度的主動、被動運動及基本的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必要的床邊語言、吞咽、構音訓練、心理支持等,另外早期卒中患者可以適當加入中藥、針灸、電刺激、理療等治療。
注意:此期要注意肩關節的保護,防止上肢下垂過久致肩關節半脫位,防止肩手綜合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
5.家屬可參與哪些康復訓練?
定時變換體位
每兩個小時必須變換一次體位,且不管患者有無咳嗽咯痰癥狀均要進行拍背,以防止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形成。但翻身時注意防止牽拉患側肢體,防止引起肩關節半脫位或患肢痛。
良肢位的擺放
中風患者要有一定的臥床時間,長期臥床會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變形、骨質疏松、坐起時頭暈(體f立性低血壓)等癥狀,嚴重影響將來的功能恢復。
床上臥位主要有仰臥位、健側臥位(健側肢體在下面)、患側臥位等。
a.適當采用健側臥位:健側臥位是健側肢體處于下方的側臥位。病人的頭側放在枕頭上,軀干與床面保持近垂直。患側上肢用枕頭墊起不使上肢處于內收位,肩關節前伸,角度較好稍大于90度,上肢盡可能伸直,手指伸展開。同時用軟枕墊起處于上方的患側下肢,保持在屈髖、屈膝位,足部較好也墊在枕頭上,不 能懸于軟枕的邊緣。
b.采用患側臥位:患側臥位時病人的患側肢體處于下方,這樣會有助于刺激、牽拉患側,減輕肢體的痙攣。病人頭稍前屈,軀干后傾,用枕頭或被子穩固支撐后背,患側肩向前方伸展開、肘伸直、手心向上、手指伸展開。健側上肢則自然放于體側。患側下肢髖關節伸展、微屈膝。健側髖、膝關節屈曲,可放在長軟枕上,這會有助于患側髖關節伸展。患側臥位有助于患肢伸展,可遏制痙攣,健側肢體可自由使用。
c.盡可能少采用仰臥位:病人頭枕于枕頭上,臉處于正中位,軀干平展,在患側肩胛骨下方放一個枕頭,使肩部上抬,并使肘部伸直、腕關節背伸、手指伸開。同時在患側的臀部至大腿下方墊放一個長軟枕,目的在于防止患側髖關節外旋。髖關節長期外旋或向外固定后易導致在以后的步行中形成外旋步態。患側下肢伸展,可在膝下放一小枕頭,形成膝關節屈曲。
注意:良肢位的擺放是相對的,如患者上肢伸肌張力高,則臥位時上肢可適當保持屈曲位;如下肢屈肌張力高,則臥位時下肢可保持適當伸直位。
關節被動活動
對于臥床病人,應進行維持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的練習,這有利于保護關節功能,有助于誘發出主動運動。活動時注意手法要輕柔、緩慢,避免疼痛及異位骨化的產生。
根據活動形式可分為完全被動活動、部分輔助主動活動和主動活動。一般是從被動活動方式逐漸發展至主動活動方式,從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的順序訓練。關節活動范圍練習可每天做兩次,每次10-20分鐘;全身各個關節向各個運動方向做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2-3次,每個關節10次左右。注意:每個關節的各個方向運動都要做。
對于有語言障礙的患者,可教他運用口語、文字、手勢、圖示等方式來理解和表達思想,提高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a.說名稱指物訓練又稱聽理解訓練。在患者面前擺放幾種常用物品,如碗、筷子、牙刷、鉛筆、毛巾等。訓練患者說出一件物品的名稱,讓患者指出實物。
b.出示實物說名稱訓練又稱言語表達訓練。訓練者從上述的常用物品中拿出一件,放在患者面前,讓其說出名稱。
c.數數訓練。讓患者從1開始數數,一直數到50。
d.識字圖卡訓練。讓患者讀認用圖與字匹配的識字卡,既可以指圖讀字,也可以讀字指圖。
e.用手勢或表情進行訓練。如果上述訓練有困難,可以利用手勢或面部表情加強訓練效果。
以上這些簡單的康復方法家屬可以適當采用,但是每位病人都有其特異性,若適應證及尺度掌握不好,有可能會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所以,建議腦卒中患者在專業的神經內科及康復醫師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時機、正確的方法接受康復治療。
6.哪些錯誤觀念須糾正?
早期需多靜養,臥床時間長為宜。×
很多家屬認為靜養對患者較好,結果臥床時間過長,出現肺炎、壓瘡、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并發癥,延誤康復時機,也為以后的康復工作增加了難度。
早期搬動患側肢體不必在意。×
很多患者到了后期都會有肩痛的癥狀,這與早期護理過程中粗暴、快速拉扯患側上肢有關。所以早期需要搬動患者時,要關注患側肢體的位置,應托住肩胛骨處移動患者。
早期急于求成,認為不必在專業康復醫師指導下循序漸進進行康復訓練。×
例如,患者還不具備獨自站立的能力,就急于要在別人輔助下練習步行,結果導致后期難以糾正的拖行步態,患側下肢肌肉萎縮,甚至導致關節損傷變形。
有些患者沒有接受專業的康復指導。例如,早期練習坐位時,因為偏癱側沒有力量,腰背部肌肉的力量也較差,會產生錯誤的坐姿。如此惡性循環,形成肌肉的力量失衡,后期康復糾正起來很困難。所以練習坐位時家屬可以在患側幫助患者,以保持雙側對稱的正確的坐姿,髖膝踝都為90度,軀干頸部挺直。
只要根據書本介紹進行訓練即可。×
例如,早期良肢位擺放很多書上都有介紹,但是那只是針對大部分弛緩期患者,肢體變僵硬后(出現張力)就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擺放體位,遏制異常姿勢的產生,否則會加重異常姿勢。
有些患者會表現出只關注其一側的事物,就是我們所說的“偏側忽視”,那么患者就會總是關注固定的某一側的人或物,與家屬交流肘也總是在那一側。如果有這個問題要盡早發現,多在患者忽視的那一側給予一些刺激,有望早期糾正。
病人需照顧,不要讓他自己動手。×
患者有一定的運動功能以后,要讓患者試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我們說的鍛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康復治療師讓做的動作都很簡單,可以自己練。×
治療師為患者設計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明確目的的,在遏制異常姿勢的前提下,去鍛煉患側肢體的自主活動能力,同時不能有健側肢體及軀干的代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