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的城市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為生活奔波勞累的同時,周圍的壓力也為他們制造了許多的困擾,胃病就是其中之一。 胃病屬于心身疾病,“胃腸神經癥”更是由于心理影響而發病。這類患者大多數有持續忙于工作、心理壓力大或情緒緊張的現象。心理壓力本身會影響消化液的分泌,導致胃腸蠕動減慢,出現食欲下降、飽脹等消化不良的癥狀。由于患者長期對胃腸道的過度注意,大腦皮層對胃腸道活動的敏感性增高,因而不僅對胃腸道的各種病理變化格外敏感,甚至把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動也疑為病態,而導致精神更加緊張。同時,過度緊張可加重消化不良,如此反復循環便形成了“胃腸神經癥”。精神壓力大影響胃供血 現在的都市白領,因為行業競爭激烈,每天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使人處于緊張、焦慮、憂郁、憤怒、煩躁等狀態,徐智明主任表示,如果這種緊張狀態長期得不到緩解,就會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導致胃功能失調,分泌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出現胃酸分泌失常、十二指腸液反流減少等不正常現象,從而削弱了對胃黏膜的保護。神經緊張還易造成胃、十二指腸壁血管痙攣,供血減少,出現胃排空障礙以及胃黏膜保護層受損,導致慢性胃炎或胃潰瘍的發生。 飲食不規律破壞胃黏膜 壓力對人的胃健康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現在的學生、上班一族、企業經理等為了趕時間,吃飯時狼吞虎咽,經常無規律地飲食,不仔細咀嚼就把食物咽進肚里,而粗糙的食物不易被胃消化,可使胃黏膜發生物理損傷;有時在上一頓省略的情況下又陪客戶不停地吃上幾個小時,吃飯時間無規律,饑一頓飽一頓;忙碌了一周后,為減壓外出旅游或同親朋好友聚會,又會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以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破壞了胃的正常消化分泌節律,導致胃病發生。臨床數據顯示,六成以上的胃部不適而求醫的患者都是由于慢性胃炎引發的。像噯氣、反酸、燒心、胃脹等胃部不適癥狀,其實都是因為慢性胃炎引起的。患者如果出現以上等癥狀,應盡快去醫院就診或在醫師指導下選取合適的胃藥服用。治療胃病從減壓入手 那么我們如何治療壓力所帶來的胃病呢?醫生指出治療胃病可以從減壓入手,首先要和患者一起分析可能發生疾病的因素,建立和恢復戰勝疾病的信心,必要時輔以抗焦慮、抑郁藥物治療;其次,找出具體病因,明確病變部位和程度,有針對性地治療;第三,請心理醫師共同參與制訂治療方案;第四,鼓勵患者參加文體活動,勞逸結合分散注意力;第五,避免粗糙、油膩、刺激性食物;第六,采用松弛療法、音樂療法、催眠療法均有一定的療效,其中慢性胃腸疾病患者需要較長時間的調養,才能恢復健康的功能。/span> 健康知識: 幽門螺旋桿菌屬革蘭陰性細菌,并且是一種專性微需氧菌,該菌含有豐富的尿素酶。幽門螺旋桿菌的自然定植部位在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和胃黏液的底層。幽門螺旋桿菌在胃竇部數量最多,胃體和胃底則較少。幽門螺旋桿菌產生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能破壞胃黏膜屏障,能使機體產生炎癥和免疫反應,增加胃泌素的分泌,最終導致一系列胃病的形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年齡、社會經濟狀況、教育程度、衛生條件、居住環境、職業等因素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明顯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見的致病原因,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除非甾體類抗炎藥所致的潰瘍外,幾乎所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均可查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證據。同時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也表明,潰瘍病的復發與幽門螺旋桿菌未根除或再次感染有關。在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關系上,目前認為幽門螺旋桿菌可增加胃癌發生的危險性,同時認為幽門螺旋桿菌與腸型和彌漫型胃癌均有關。專家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使得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如果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