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建于1950年4月,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為一體,是隆陽區單獨一所國家級綜合性 “二級甲等”醫院。是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 [ 詳細 ]
巧識血尿
時間:2012-11-11 10:03來源:求醫網
小張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不久,正準備施展抱負,大干一場,近一段時間以來反復出現無痛性血尿,沒有任何癥狀,有時候經口服一點消炎藥或休息幾天就消失,但過幾天又會再發,由于老是不見好,他開始有點緊張了,到醫院做了全套檢查,都沒有查明病因,有的醫生建議他做腎穿刺活檢,而有的醫生則建議做膀胱鏡檢查,由于這兩種檢查都有一定的痛苦,小張覺得較好能先把大方向拿準,這樣他就能免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他找到了我們,我們在全面分析了他的檢驗資料后,決定為他進行尿紅細胞形態學檢查,取了一次小便標本,經離心染色后,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發現他尿中的畸形紅細胞比例超過75%,從而判斷血尿為腎小球源性,為腎實質病變,建議他做腎穿刺活檢,結果病理檢查證實為IgA腎病,經過治療后,小張的病情已經得到了控制。
血尿是臨床常見的癥狀,可由泌尿系統的炎癥、腫瘤、結石、創傷及腎實質的病變所致,極少數可由泌尿系統以外的原因引起。對血尿的診斷,最重要的是判斷是腎小球源性還是非腎小球源性,這就是先要拿準大方向,然后才能確定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檢查。而尿紅細胞形態是判斷血尿來源的最直接和最簡單的方法。早在年,阿迪醫生首先觀察到腎臟病患者的尿液標本中存在畸形紅細胞。以后的研究發現,紅細胞經腎小球濾過時受擠壓穿過病變的腎小球基底膜,而且流經腎小管時受管腔內尿液PH和滲透壓及代謝物等因素的影響,使紅細胞的形態、大小、表面電荷發生異常,出現形態大小、血紅蛋白異常的紅細胞。
相差顯微鏡是最早也是最廣泛被應用于觀察尿紅細胞形態的工具,其原理是利用顯微鏡視野中黑暗的背景和明亮的細胞之間的反差,來清楚地顯示細胞的表面輪廓。現在普遍以尿中畸形紅細胞比例大于75%作為診斷腎小球血尿的標準。隨著掃描電子顯微鏡在臨床上的應用,在尿細胞形態學檢查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在掃描電鏡下,畸形紅細胞表面有多塊的突出,一些表現為膜的斷裂,其他則表現為整個的畸形,相反,非腎小球性紅細胞則表現為平滑的表面,而且常常與外周血一樣保持兩面凹的碟形,有明顯的鑒別意義。后來一直把掃描電鏡作為尿紅細胞形態學檢查的金標準。但是,以上兩種設備只有少數大型醫院才擁有,大多數醫院都不能開展,這里我們介紹幾種能夠在醫院開展的檢查方法。
1. 普通光學顯微鏡 近年來國外的一些研究發現,用普通光學顯微鏡油鏡代替相差顯微鏡做尿紅細胞形態檢查,結果與相差顯微鏡完全相符。光鏡放大400—倍,能夠清晰地觀察到紅細胞的形態,但是要求檢查者要有一定的經驗,要能分辨正常和畸形紅細胞,特別要注意一種被稱為G1細胞的畸形紅細胞,其特征是結構改變形成面包圈、口型或花瓣型等,附有一個或多個突出的芽孢。G1細胞被認為是一種腎小球特異形態改變的紅細胞,G1細胞對診斷腎小球性血尿有較強的特異性,以G1細胞》5%為診斷標準,其敏感性、特異性和有效率均為100%。
2. 計算機輔助光鏡影象分析 土爾其醫生用計算機輔助光鏡影象分析系統做尿紅細胞形態檢查,發現有非常高的特異性。該系統由于采用一套特殊的軟件和高分辨率的攝相頭,因而使所成的相包含了彩色、相差和掃描的特點,而且經屏幕顯示,其清晰度超過了常規光鏡,所有的資料都能保存于硬盤以備復查。其實該系統許多醫院的病理科都有,不妨借用來做尿紅細胞檢查,既方便又準確。
3. 用血球計數儀測平均尿紅細胞體積 因為能通過腎單位的紅細胞必然比周圍血及尿道出血的紅細胞小,因此檢測尿平均紅細胞體積可用于鑒別血尿來源。耐克爾用血球計數儀檢測尿紅細胞平均體積,并繪制出尿紅細胞容積曲線,腎小球型紅細胞表現為曲線向左偏移,而非腎小球型紅細胞的曲線與外周血相似,該方法檢測腎小球型紅細胞的準確率為95%。安古洛做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腎小球性血尿的尿紅細胞平均體積(MCVU)與外周血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B)之間有顯著差異,MCVB減MCVU平均差在腎小球血尿為30.5fl,而非腎小球性血尿為0.6fl,若以16fl為界限,則腎小球性血尿鑒別的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分別為98%和99%。現在,血球計數儀在縣級醫院已基本普及,該方法對廣大醫院是個非常實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