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縣市中醫院建于1990年底。從一片空白起步,當時市政府只撥款2萬元經費,給出優惠政策,靠集、捐、借籌資46萬元,用分期付款方式購得190... [ 詳細 ]
中醫切脈無玄虛
時間:2012-11-15 14:48來源:求醫網
中醫看病,通常要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脈搏。這種診病手段,稱切脈,也叫脈診、號脈、捉脈、摸脈。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通過切脈,再結合望、聞、問診得到的病情信息,可準確判斷患者的病位、性質,推測疾病的進展、預后,確定治療的方法、用藥,以及把握患者體內邪正盛衰情況等。
許多人把切脈看得玄之又玄,歷史典故、影視媒體甚至把切脈吹得神乎其神。比如,史載春秋戰國時期,上卿趙簡子突發昏迷不醒,眾人皆認為已死,但名醫扁鵲切脈后,斷言未亡,一番精心調治后,竟使趙“起死回生”;清代慈禧太后有一次患頑疾,陳御醫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問其病情,只是隔著帷帳在絲線上切脈,就開了藥方,太后竟藥到病除……這些記載都事出偶然或夸大其辭或完全是戲說,不足為信。那么,中醫切脈道理何在?
脈診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無數古代醫家反復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雖然診脈的部位曾有多種,但目前最常用的是“寸口診法”,即醫生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切按患者手腕部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中醫稱寸口)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脈象)來診斷疾病。
中醫認為,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所以脈象能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而單獨切寸口之脈,是因為寸口脈屬肺經之脈,乃全身十二經脈的起點與終點,脈氣能會聚于寸口,全身各臟腑生理功能的盛衰,氣血的盈虧等,均能在此反映出來。同時,寸口脈行徑固定,位置淺表,易診察易分辨等。
正常人的脈象稱為“平脈”、“常脈”。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每分鐘跳動70— 80次左右。但常脈也會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胖瘦等的不同而有差異。
人一旦患病,脈象會有相應變化,稱病脈。中醫論述病脈一度曾有38種之多,而目前公認的有28種,包括浮、沉、遲、數、洪、細、虛、實、滑、澀、弦、緊等,每種脈象都有不同形態、不同病理反映。如浮脈,指脈漂浮于表皮下,輕按即可得,重按稍減但不空,多見于感冒等表證;又如數脈,指脈跳急促,較正常快,每分90—130次之間,多見于熱證,也見于里虛證。有時,這些脈象并非單一出現,可多脈并見,如脈浮緊、脈弦滑、脈細數無力等。
切脈是依靠醫生手指的靈敏觸覺來體驗的診法,需反復訓練,仔細體會才能逐步識別各種脈象,指導看病,而不能一蹴而就。它不神秘,無玄虛,也不能代替診斷儀器,但它有自身的道理和應用價值。需要一提的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脈診被作為現代醫學科研的新項目,引起中外學者關注,并屢有突破。如對檢測脈象儀器的研制、脈圖的描記、數據的分析、血循環與脈象的研究等,都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醫主任醫師 尚學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