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縣市中醫院建于1990年底。從一片空白起步,當時市政府只撥款2萬元經費,給出優惠政策,靠集、捐、借籌資46萬元,用分期付款方式購得190... [ 詳細 ]
今年醫改劍指“以藥補醫”
時間:2012-11-15 14:41來源:求醫網
“當前醫療衛生領域最需要革除的機制性弊病是以藥補醫!”這是今年國內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一針見血的表述。
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消除以藥補醫,是今年國內衛生工作會議一個重大部署。會議決定,今年將在300個試點縣先行推開試點,爭取2013年在縣級醫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行。近日,多數省、市的衛生工作會都不約而同地“劍指”以藥補醫。
以藥補醫機制是上世紀50年代在國家財力不足、對公立醫院補助有限的情況下形成的。此機制下,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定價低廉,對醫院的投入不到位,醫院要靠藥品批零差價利潤維持運行和發展。當時也確實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隨著告別計劃經濟,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形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藥補醫的利好作用已發揮殆盡,弊端則日益顯現。對此,全社會都對這一行業毒瘤有切膚之痛。
以藥補醫機制直接的結果是看病貴。這種機制下,醫療行為“變形”,醫療服務“變味”。誘導需求,開大處方,多用藥,用貴藥,濫用高端檢查、高值耗材等現象已不鮮見。患者、醫保基金乃至全社會都深深感到該機制助推的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之痛。
看病貴也使醫患關系逐漸惡化,公眾對白衣天使越來越不信任,醫患交惡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其中患方對當事醫務人員的不信任甚至波及整個群體。
政府對醫院投入長期欠賬,醫療服務的價格長期畸低,以藥補醫機制的長期不改,種種因素相加,使醫院的發展路徑被嚴重扭曲。各級各類醫院要謀求發展就不得不飲鴆止渴,以至于“小處方醫生”竟成了“稀有物種”。衛生行政部門即使三令五申不許將經濟指標分解到科室和個人,但醫院無法擺脫對以藥補醫的依賴,院長們難為無米之炊,無奈**達經濟指標。因為兒科不賺錢,一些地方的許多綜合醫院兒科衰落;抗生素合理使用本是一個醫學問題,竟也演變成醫院管理的頑疾,即使開展專項整治也遲遲難愈;“三分醫,七分護”的道理大家耳熟能詳,但因護理服務定價極低,醫院不愿意增加護士數量,更沒有積極性培養專業護士;醫院里,不賺錢的專業沒人愿干,病理科這樣“終審”疾病的重要科室,幾乎到后繼乏人的境地。以藥補醫蠶食衛生服務的誠信,敗壞衛生隊伍的形象,即使是誠實勞動的衛生工作者也為此蒙羞,從該意義上說,他們也是受害者。
有的藥品定價甚至高于出廠價上千倍,據說是醫藥企業為留出空間,使自己的藥既能“苦戰過關”進入醫院,又能讓醫生愿意開。即使有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還是難以遏制低價藥“中標死”等怪現象。同理,基本藥物制度實行的藥品零差率動了醫療機構補償的“奶酪”,在推行中成了醫改難題,即使在基層機構,在村衛生室,都出現種種不適應。
以藥補醫機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的形勢。隨著醫改深化,它已成為一只攔路虎,阻礙了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使公眾難以充分享受到基本醫療的利益。打掉這只攔路虎,告別以藥補醫,決策層已下定決心,許多省、市都對取消以藥補醫試點做了部署。
但是,在醫療衛生界,有些人還沉浸在得過且過的感覺中,認為現行機制只需要做些修補就可以了。殊不知,正因為沒有切實變革這一機制,多年來我們的不少措施實際上只是在毒瘤上打麻醉劑,雖然下了不少力氣,成本越來越高,但是卻難以治愈。
消除以藥補醫,已經到了不得不亮劍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