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
時間:2015-03-06來源:求醫網
脊柱側凸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即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早期病例多采用非手術治療,而側彎在青春期發展較快,Cobb角在40°以上的特發性側凸,或非手術治療無效的僵硬型先天性側凸,均應給以早期手術治療。現重點將常用的手術治療介紹如下。
(一)手術適應證
1.病因:特發性側凸,青春期發展較快,Cobb角大于40°者應當手術治療,先天性側凸,特別是僵硬型,或神經肌肉型側凸致脊柱塌陷者,應當早期手術,因病程越長,發展愈嚴重矯正愈難。
2.年齡:一般器械矯形固定融合手術在12歲以后施行,對先天性側凸,為防止側凸加重的局部融合應早期手術。
3.側凸程度:目前國內外一般規定在Cobb角40°以上者行手術治療,40°以下者行非手術治療。
4.側凸部位:旋轉較重的胸椎側凸,伴有明顯胸廓畸形或駝背(hump角大)畸形者,比腰椎側凸要提前手術,以防影響呼吸功能加重。
5.側凸并有早期截癱者應早期手術,進行減壓解除截癱因素,矯正和防止畸形進一步加重。
6.對年齡較大的成年人側凸,由于畸形部位椎骨增生所致腰背痛,或脊椎不穩,亦可考慮固定融合術。
(二)常用的手術
1.Harrington手術:Harrington1962年首先報告用金屬內固定裝置支撐或和加壓來矯正側凸畸形,其裝置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為棒,二為鉤,放在側彎凹側用撐開棒,放在凸側用加壓棒,撐開棒的近段為棘齒狀,以便放在鉤子內只允許撐開,不允許反回,其尾端為方形,以防插入下鉤后旋轉,加壓棒較細,富有彈性;全長有螺紋,撐開棒的上鉤為圓孔,尾端鉤為方孔,加壓棒的Rochester型,鉤背面有槽,容易使加壓棒及墊圈放入,撐開棒的上鉤一般放在胸椎小關節間,下鉤放在腰椎椎板上緣,加壓棒上鉤放在肋骨橫突關節,下鉤放在腰椎椎板下緣,Harrington器械有較好的縱向支撐性能,對Cobb角大于50°效果較小,即角度小,矯正力差,而過大的角度可用2根撐開棒,或與加壓棒合并應用。
Harrington手術操作方法目前已經國際標準化,患者全麻后俯臥Hall-Relton手術支架上,皮膚滅菌,覆蓋無菌薄膜后,切皮前在皮下,肌肉注入1∶400,000腎上腺素溶液,以減少出血,在擬行融合節段的上一棘突及下一棘突作直線切口,骨膜下剝離棘突及兩側椎板的軟組織,直至顯露出兩側小關節或肋骨橫突關節,用自動撐開器撐開兩側肌肉,在側彎的凹側找到上終椎上一小關節,將其切開,放置上鉤,在下終椎的下一椎板上緣放置下鉤,在上,下鉤之上各放一間鉤,將脊柱外固定撐開器放在上,下兩間鉤之間,旋轉撐開器螺紐,從凹側將側彎撐開,選擇長度合適的撐開棒,使其穿入上,下鉤的孔,取掉外撐開器,用撐鉤器使上鉤在撐開棒上段棘齒狀臺階上向上再撐開1~2棘齒,使達到最大限度的矯正,然后作術中喚醒試驗,或誘發電位監測,證明無過度矯正,再將擬融合節段棘突,椎板及小關節去皮質作植骨床,然后行髂骨取骨或合并應用異體骨行植骨融合,閉合傷口前,放置1~2根負壓引流管,以減少血腫,防止感染。
若Harrington撐開棒與加壓棒合并應用時,應先放置加壓棒,目前Harrington撐開器械矯形,多與Luque節段性椎板下鋼絲固定聯合應用,以減少單純Harrington手術后的脫鉤,斷棍等并發癥。
2.Luque手術:1976年由墨西哥Luque首先報告,他將兩根“L”形金屬棒置于側彎節段的兩側椎板,把一根金屬棒的短臂插入側彎,上終椎上一棘突中,另一“L”形金屬棒短臂插入側彎下終椎下一棘突中,如此使兩棒呈一長方形,控制金屬棒上,下滑動或旋轉,切除需要固定節段的所有棘間韌帶,黃韌帶,打開椎板間孔,自每一椎板間孔穿入鋼絲,通過椎板下,從相鄰的椎板間孔穿出,把每一節段椎板下穿過的鋼絲擰緊在每側的金屬棒上,使椎板和金屬棒完全固定在一起。
Luque手術步驟:體位,切口,顯露同Harrington手術,顯露完畢后行:
1)椎板間開窗:咬除棘間韌帶或部分棘突后露出黃韌帶,先用咬骨鉗咬開一小孔,伸入神經剝離子將硬膜外間隙分開,然后用小斜面的Kerrison椎板咬骨鉗伸入硬膜外間隙,輕輕下壓硬膜外脂肪,上提咬除黃韌帶,在椎板間隙開一個0.5cm直徑的窗孔,以便鋼絲通過。
2)椎板下穿鋼絲:把柔軟,無彈力的0.8~1.0mm直徑鋼絲剪成長約50cm,折成雙股,使頂端留有圓形小孔,將雙股鋼絲頂段彎成以兩椎板間開窗間距為直徑的弧形,把弧形鋼絲頂端伸入下一椎板間開孔,通過硬膜外間隙,緊貼椎板下,由上一椎板間孔開窗穿出,用小鉤鉤住鋼絲頂端小孔,使鋼絲緊貼椎板下提出,將雙股鋼絲頂端剪掉,使成單股,左右兩側分開,以備固定“L”形棒。
3)固定“L”形棒 一般先在凹側放置“L”形棒將一鋼絲繞過金屬棒,然后鋼絲交叉擰緊,自上而下逐個結扎,在扭緊鋼絲過程中,助手可輕力推壓凸側,以利矯形,再把另一“L”形棒放在凸側,以同樣方法,自上而下,逐個結扎每一椎板下穿出的鋼絲,使兩根“L”形棒,利用側凸的頂椎為支點,如同“夾板”將側凸得到矯正。
植骨,融合等同Harrington手術,Luque手術固定牢靠,術后假關節發生率低,但每一鋼絲通過硬膜外腔,增加了脊髓損傷的機會。
3.Harri-Luque棘突基底骨扣鋼絲固定法:作者自1985年采用Harrington與Luque聯合器械,但不是椎板下鋼絲固定,而是在椎骨最厚的部位棘突基底用打孔器平行椎板鉆兩個并行的1.5mm直徑的孔,分別由一側向對側通過兩鉆孔將帶有骨扣的鋼絲兩端穿出(骨扣預先制備好),用穿過來的鋼絲將該側Harrington棒或Luque棒固定,這樣,使鋼絲通過骨扣對棘突由Wisconsin法原為橫向拉力,變成對棘突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對峙的壓力,因而大大增強了鋼絲的固定能力,作者通過生物力學測定及經100余例臨床實用對比證明,該方向對側凸的矯正率及固定力,不弱于Luque法,但減少了Luque法椎板下穿鋼絲的復雜性,避免或減少了直接損傷脊髓神經的機會。
4.Dwyer手術:1969年澳大利亞的Dwyer采用從椎體前方矯正脊柱側凸的手術方法,該手術主要適用于L1以下的側凸畸形,特別對椎板有嚴重缺如或畸形,不能置鉤的病例更為適合,手術一般從凸側作胸腹聯合切口,切除第10肋進入胸腔,在腹膜外顯露T11~L5脊椎前外側,結扎各橫行于椎體的血管,縱行切開前縱韌帶及骨膜,并向兩側作骨膜剝離,顯露出椎體,切除側凸范圍內的各椎間盤,每一椎體上釘入一帶孔的螺釘,鋼索從孔中通過,抽緊鋼索,使椎體靠近,凸側切除后的椎間隙消失,使脊柱變直,壓扁螺絲使鋼索不能回縮,使側彎得到矯正,該方法矯形滿意,但并發癥多。
5.Zielke手術:Zielke裝置實際是改良的Dwyer器械,其途徑也是前方入路,本方法最大優點是矯正度大,能夠去旋轉;固定節段少,對畸形節段只有加壓,沒有撐開作用,因而對神經牽拉損傷的機會少。
6.C.D手術:法國Cotrel和Dubousset于1984年報告了他們的新型脊柱側凸矯形固定器械,主要適用于少年期特發性脊柱側凸,是目前脊柱后路矯形手術中最有效的固定器械之一,但方法復雜,并發癥較多。
查看更多關于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