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脈錯位的西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4來源:求醫網
(一)大動脈錯位內科治療
新生兒一旦確診,立即應用前列腺素E1靜脈滴注,治療劑量為0.1μg/(kg·min)。若見效果,可維持24小時或數日保持動脈導管開放,血氧飽和度升高,紫紺減輕,另外控制心力衰竭,糾正缺氧、酸中毒,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
(二)大動脈錯位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
(1)生后即有嚴重紫紺、心力衰竭、不能耐受糾治性手術時,可急診行氣囊導管撐裂房隔術。如果手術失敗,紫紺不減輕,血氧飽和度提高不滿意和心力衰竭仍不能控制,可施行部分房間隔切除術。
(2)伴室間隔缺損的大動脈錯位,內科治療不能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應在生后1~2日施行肺動脈環扎術。
(3)大動脈錯位伴肺動脈狹窄,施行體肺動脈分流術。
(4)生存的病孩在6月~1歲,則可施行糾治術。
姑息性手術方法:
1.氣囊導管撐裂房隔術(Rashkind術):在新生兒擬診大動脈錯位時應用氣囊導管插入右心室造影,明確診斷后將導管退入右心房,經卵圓孔入左心房,經測壓或測血氧證實后,注入1.5~2.0ml造影劑張開氣囊,然后迅速將氣囊拉回右房或下腔靜脈。這樣重復操作2~3次,確保房間隔得到適當的撕裂。滿意結果應是血氧飽和度升高,酸中毒糾正,左、右心房間的壓差消失,一般緩解約在1歲左右,故主張在6月~1歲施行糾治術。常見并發癥為心臟穿破,三尖瓣和下腔靜脈撕裂傷,手術死亡率約5%。
2.部分房間隔切除術(Blalock-Hanlon手術):如Rashkind術后緩解仍不滿意,紫紺繼續加重可采用閉式手術方式,切除一部分房間隔的右緣,人為地造成較大的房間隔缺損,常可提供足夠的左、右心房混合血而減輕癥狀,常適用于幼兒。
3.體-肺動脈分流術(Shunt術) :包括各種體-肺動脈的吻合術,適用于大動脈錯位合并肺動脈狹窄的病例,改善缺氧效果較好,適用于幼兒,手術簡單。但如吻合口過大而致分流入肺循環的血流量過多可引起心力衰竭。
糾治性手術方法:
1.心房內改道手術(Mustard術) :應用心包或滌綸織物在右心房內建成屏障,置于上、下腔靜脈的周圍,將腔靜脈的血(即體循環的靜脈血)引向三尖瓣口而入后左側心室入肺,將肺靜脈血引向三尖瓣口而入前右側心室入主動脈,雖在解剖學上使畸形更復雜,但在血流動力學上達到生理功能的要求。并發癥有腔靜脈、肺靜脈阻塞,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三尖瓣關閉不全等。
2.Senning術:應用房間隔組織與心房壁作成心內與心外隧道,以糾轉靜脈血流。與Mustard術的不同點為:只需較小補片作心房內隧道,有利于保存心房的發育能力,不像 Mustard術后血流在房間隔水平通過,而是經心臟外通道,不存在精確的補片設計問題,術后心房功能不受影響,腔靜脈及肺靜脈阻塞少見。并發癥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3.Rastelli術:應用帶瓣心外導管重建右心室和肺動脈的連續性,從而糾治右心室與肺動脈之間的嚴重梗阻,甚至完全中斷。并發癥有外導管瓣膜鈣化、失靈和梗阻、出血、心力衰竭等。
查看更多關于大動脈錯位的西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