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的發病機制
時間:2015-02-04來源:求醫網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也稱嬰兒腦性癱瘓(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運動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臨床綜合征,可給孩子的一生都造成很大影響,因此一定要及時預防。
腦性癱瘓的發病機制介紹如下:
人體正常肌張力調節及姿勢反射的維持有賴于皮質下行纖維遏制作用與周圍Ⅰa類傳入纖維易化作用的動態平衡,如皮質下行纖維束受損,下行遏制作用必然減弱,周圍傳入纖維的興奮作用相對增強,可出現痙攣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感知能力如視,聽能力受損可使患兒智力低下,基底節受損可導致手足徐動癥,小腦受損可發生共濟失調等。
腦性癱瘓的特殊病理改變有兩類:
①出血性損害,可見室管膜下出血或腦室內出血,多見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兒,可能因為此期腦血流量相對較大,血管較脆弱,血管神經發育不完善,調節腦血流量的能力較差。
②缺血性損害,如腦白質軟化,皮質萎縮或萎縮性腦葉硬化等,多見于缺氧窒息的嬰兒。
查看更多關于腦性癱瘓的發病機制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