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第二人民醫院始建于1996年7月,1998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現已建設發展為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為一體的地市級綜合性專科醫院... [ 詳細 ]
五種婦科病中醫治療好
時間:2012-10-31 15:19來源:求醫網
(一)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中醫稱為乳癖,表現為乳房中生腫塊,形如梅李、雞卵或呈結塊。質硬、無痛、推之可移,可隨喜怒消長,月經前加重,月經后減輕。中醫認為多由于思慮傷脾,郁怒傷肝,以致氣滯痰凝而成,治療宜疏肝解郁、化痰、消結。月經前一周開始內服逍遙散、四逆散等疏肝理氣藥。月經期根據經量、經色等情況,調經理血,達到治本目的。
(二)月經不調
凡屬月經周期,經量、經色、經質等方面發生異常改變,都稱為月經不調,這是婦科最常見的疾息。中醫通過四診,了解月經的期、量、色、質的變化,并結合全身兼證,辨清其寒、熱、虛、實。常用方法有:理氣血,舒肝氣,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補益心脾等。根據每個人的病因不同,所用的治療方法不同,處方不同,達到因人治病,療效令人滿意。
(三)更年期綜合征
中醫稱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為“絕經前后諸癥”,婦女在絕經前后,可能出現經情期紊亂,頭暈耳鳴,煩躁易怒,心悸失眠,轟熱汗出,五心煩熱,甚至情志失常,或浮腫便溏,倦怠乏力等癥狀,中醫認為以腎為主;婦女更年期,腎氣漸衰,沖任虧虛,精血不足,臟腑失于濡養,陰陽偏盛衰而出現諸種癥狀。現代研究,補腎藥能活化卵巢的機能,讓卵巢自行分泌荷爾蒙,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改善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臨床上根據病人的個體差異,又分為肝腎陰虛型,治療則滋腎柔肝,育陰潛陽,代表方為左歸欽;脾腎陽虛型,治療則溫腎,代表方為右歸丸;心脾兩虛型,治療宜益氣健脾,養心安神,代表方為歸脾湯。
(四)慢性盆腔炎
本病指內生殖器官的慢性炎性病變,包括子宮、輸卵管、卵巢、盆腔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的炎癥,病情頑固,有反復復發的特性,病人精神負擔往往較重。主要表現為下腹墜脹疼痛,腰骶酸痛,伴有肛門墜脹不適、尿頻、白帶增多、月經異常、痛經等。中醫認為是由于病邪內侵,導致濕熱羈留,正氣漸衰,氣血淤滯而成,治療清熱利濕,活血化淤為主,在內服中藥的同時,配合中藥灌腸治療,達到局部用藥目的,療效明顯。
還有許多婦科疾病,中醫治療效果都很好,就不一一舉例,中醫是根據每個人的病因病機不同,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找出每個病人的病根所在,進行辨證施治,從根本上達到治病的目的。
(五)子宮脫垂
又名子宮脫出,中醫古書記載稱陰挺、陰下脫、陰脫、陰痣、茄子疾等名。主要是由于身體中氣不足,分娩用力太過,或產后舉重、房勞引起胞絡傷損,沖任不固,帶脈失約所致。或年老腎氣虛弱、無力系胞所致。常見有氣虛、腎虛兩證;氣虛則伴少氣懶言、面色蒼白、小腹空墜、精神疲倦、脈細無力等。治療宜益氣升提,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腎虛則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小腹墜脹、神疲乏力、小便頻數、脈沉細等。治療宜補腎固脫,用大補元煎加減。若子宮下垂后因磨擦損傷感染而局部紅腫潰爛、淋漓、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脈弦數等,治療宜清利濕熱,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待濕熱清除后,再益氣升提、補腎固攝以治其本。還可配合中藥外治法,煎藥熏洗治療,以及配合中醫針灸治療,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