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部部屬(管)醫院——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座落于歷史文化名城泉城濟南北部,由國家衛生部投資興建,籌建于198... [ 詳細 ]
國家衛生部部屬(管)醫院——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座落于歷史文化名城泉城濟南北部,由國家衛生部投資興建,籌建于198...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01 16:28來源:求醫網
中醫認為“春捂秋凍”的養生方法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天氣反復時注意及時添加衣服。中醫還認為“春夏養陽”,春日不宜多飲涼茶,因為涼茶均為寒涼藥物組成,易損陽氣。中醫和民間都有一些防治感冒的湯水,對預防和輔助治療感冒都有顯效的效果。
橄欖有清熱利咽的功效,咸橄欖是以鮮品加食鹽腌制而成,能增強降火作用,而中藥蘆根有清熱生津之功,《藥性論》認為“能解大熱”。橄欖煲蘆根有清熱生津、解毒利咽、降火除煩的功效,有助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咽喉炎、胃熱牙痛、肺熱咳嗽等癥。
1 咸橄欖蘆根湯
[材料]蘆根60克(中藥店有售)、橄欖8個。
[烹制]蘆根洗凈,稍浸泡。橄欖洗凈,用食鹽腌4小時左右。在瓦煲內加入清水1250毫升(約5碗量),并下蘆根、咸橄欖,煮沸后改為中火煲至500—600毫升(約2碗到2碗半),宜趁熱進飲。此量可供2—3人用,若人數多則按此比例增加。
2 白芷芫荽滾魚頭湯
中藥白芷為解表藥,其性溫味辛,具祛風燥濕、排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感冒頭痛、鼻塞、眉棱骨痛等。其辛香升散、通竅止痛作用特強。配以發汗的蕪荽滾魚頭,辛香可口,能驅寒散熱,對感冒初起、鼻淵不適、流涕以及風寒感冒十分奏效。
[材料]白芷10克(中藥店有售)、芫荽30—40克、魚頭1個、豬瘦肉100克、生姜5片。
[烹制]各物洗凈,魚頭去腮對半切,豬瘦肉切薄片。先把白芷放進瓦煲內加水1500毫升(6碗量)滾沸10分鐘,濾出藥液下鐵鑊,并下姜滾沸后,下魚頭、豬瘦肉滾至熟,下芫荽和食鹽即可。此量可供3—4人用。
3 白蘿卜煲蘆根湯
白蘿卜常認為是食藥兼備的佳蔬之一,中醫認為其能理氣化痰、宣肺透邪,與橄欖、蔥白及中藥蘆根合而為湯,有疏風清熱、利咽止咳之功,用于風熱感冒十分有效。風熱感冒癥見發熱、微惡風寒、鼻塞等。此湯亦可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
[材料]白蘿卜250克、蔥白20克、蘆根50克(中藥店有售)、橄欖6個。
[烹制]各物洗凈,白蘿卜削皮切小塊;蔥白切段;橄欖砸碎。白蘿卜、蘆根、橄欖放進入瓦煲內,加水1250毫升(約5碗量),武火滾沸后,改中文火滾至500毫升(約2碗量),下蔥白稍滾即可。此量可供2人用,宜每日1—2次溫服。
4 芫荽香花菜滾煎蛋湯
芫荽富含揮發油的香氣,能除腥膻味,增進食欲。中醫認為其性溫味辛,能發汗、透疹、下氣、健胃。配以香花菜滾煎蛋湯,對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食欲不振、胃呆腹脹等有治療作用,同時亦為感冒、發熱時的佐餐湯水。
[材料]芫荽、香花菜各50克,**2—3個,生姜3片。
[烹制]芫荽、香花菜分別洗凈,或切段。**煎至蛋塊狀或荷包蛋狀后,再加水1250毫升(約5碗量)和姜,滾沸后,改中火下芫荽、香花菜稍滾即可,下鹽油。可供3—4人用。
5 拍姜芫荽雞紅湯
生姜在烹調中的作用是驅寒祛腥。中醫認為它“溫中去濕”(《醫學后源》),“益脾胃散風寒”(《珍珠囊》),尤其適宜春時驅寒、養陽。雞紅即雞血,能利濕解毒。此湯鮮美可口,有溫中祛濕、益陽健脾作用,亦能輔助防治感冒和流感,亦為感冒、發熱時的佐餐湯水。
[材料]生姜50克、芫荽100克、雞血500克。
[烹制]生姜去皮,切為大塊狀,刀背拍裂;芫荽洗凈;雞血清水漂洗。在鑊中加水1250亳升(5碗量)和拍好的生姜,武火滾沸后,改中火滾片刻,下雞血滾至剛熟,下芫荽、鹽油便可。為3—4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