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時間:2015-02-06來源:求醫網
一、刺血
取穴:分兩組。甲組:環跳、腰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下髎;乙組:承扶、殷門、委中、委陽、陽交、絕骨、跗陽、丘墟、昆侖。
操作:甲組偏重于治根性坐骨神經痛,每次取1~2穴。乙組偏重于治干性患者,每次取2~4穴。以16號三棱針消毒后,于所選穴位或穴周靜脈血管點刺出血,深約1~3分,環跳3~6分。血止拔罐,約2~3分鐘去罐。首次治療出血量可在40~60毫升左右,第二、三次可略少,約10~30毫升。隔2~3天治第二次,之后一般應間隔7~10天。
二、休針
取穴:主穴:環跳(或秩邊)、陽陵泉。配穴:邪犯足太陽經加委中、八醪、承山、昆侖、殷門。邪犯足少陽經加絕骨、丘墟。久痛加腎俞。
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環跳深刺,大幅度捻轉結合提插,使針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陽陵泉亦須深刺,以同樣手法使針感達足背。余穴針感也務求向遠端放射。一旦氣至,即行留針,留針時間視疼痛劇烈程度20~60分鐘不等,每隔5~10分鐘捻轉提插1次。一般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重者每日可 2次。10~15次為一療程。
三、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太腸俞、環跳、殷門。配穴:太陽經型加委中、承山、昆侖;少陽經型加委陽、陽陵泉、絕骨。
操作:以醋酸強的松龍25毫克加1%普魯卡因10毫升、當歸注射液2毫升混合搖勻,進行穴注,每次選4~5穴。大腸俞注藥3毫升,余穴均2毫升。7日注射1次,5次為一療程。
查看更多關于坐骨神經痛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的相關常識>>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