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怎樣治療
時間:2014-10-20來源:求醫網
每個人都會有機會患上頸動脈狹窄,因為頸動脈狹窄多是由于動脈硬化引起的,而且頸動脈狹窄會讓人們的血管容易破裂等,所以人們要及時治療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外科治療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其次是預防和減緩TIA的發作。
(1)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血管再通技術,它主要通過充盈球囊對狹窄段血管由內向外擠壓,使血管壁發生斷裂損傷而達到擴張目的。該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全身各處血管疾病,如腎動脈、髂動脈、冠狀動脈等。相對于其他血管疾病,PTA在頸動脈狹窄應用進展較慢,一是因為技術原因如PTA 的操作途徑較復雜,另一方面擔心并發癥如血管破裂、栓子脫落造成腦梗死等。自20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頸動脈PTA開始應用于臨床中,PTA正逐漸地成為CE 的替代療法。
PTA的主要并發癥為術后的再狹窄,尚無大宗的文獻報道,綜合文獻分析,再狹窄發生率為5.0%~16.0%,這種再狹窄的病理改變是光滑的纖維性內膜增 生,不易產生栓子,再狹窄后可重復進行PTA。PTA另外的并發癥還有栓子脫落造成的TIA和腦卒中、血管痙攣、血管內膜撕裂、動脈夾層及血腫形成等。
(2)頸動脈支架成形植入術:
PTA治療血管狹窄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術中內膜撕裂、術后血管彈性回縮及再狹窄等問題,其原因為:
?、賹τ谄男园邏K,球囊支撐作用只是在偏心性斑塊對側動脈壁,因此充盈球囊不能撕裂偏心性斑塊,結果去除充盈球囊后受擴張段血管會發生彈性回縮;
?、趩渭兦蚰覕U張的再狹窄率高,早期是彈性回縮所致,后期則是粥樣硬化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③對于嚴重環狀鈣化性斑塊,擴張需要較高的壓力,易形成動脈夾層。而頸動脈支架的植入可以覆蓋并緊貼受治療段血管壁,封閉球囊擴張引起的夾層,限制動脈與循環血液內引起內膜增生的物質接觸,因而提高療效,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率。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的適應證1998年美國心臟病學會提出了如下的頸動脈狹窄處理原則,可供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參考:
溫馨提示: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的死亡率不到百分之一,成功率已經大于98%,并發癥發生率為2%~6%,意味著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大多是安全的。然而頸內動脈支架植入術的臨床效果不只是要看即刻療效、并發癥發生概率,還要重視遠期的療效,才能確定支架植入術在治療頸動脈疾病中的作用有多大。
查看更多關于頸動脈狹窄怎樣治療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