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4來源:求醫網
頸動脈是腦供血的主要通路,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時、有效地防治頸動脈狹窄對減少和防止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現回顧近年來國內外有關文獻,對頸動脈狹窄的中醫治療進行如下綜述。
動脈粥樣硬化屬中醫中風先兆的范疇,痰濁,血瘀是頸動脈狹窄發病的病理基礎。血清脂類含量的增高是形成痰濁的主要生化物質基礎,痰證的血液循環基礎是血液流變學的改變。血脂的升高可降低紅細胞的流動性,使其變形能力降低,增高血液粘滯性。血粘度的增高又進一步影響血小板聚集,從而導致血瘀。突變表現為血液濃稠性、粘滯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以及腦血流量減少。中西醫結合對血瘀證的研究已證明,血瘀證與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密切相關。
頸動脈狹窄的病因主要有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及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等,其他病因如外傷、動脈扭轉、先天性動脈閉鎖、腫瘤、動脈或動脈周圍炎、放療后纖維化等較少見。在西方,約90%的頸動脈狹窄性病變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在我國,大動脈炎也是頸動脈狹窄的常見病因。
專家建議:患者可以采取物理加中醫治療,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綜合應用中醫理論。使療效達到客觀化、標準化水平,且無副作用,提高自身免疫力,具體的治療方案要根據面診后的實際病情及體質機能來決定。
查看更多關于頸動脈狹窄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