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頸動脈狹窄效果怎么樣
時間:2015-10-14來源:求醫網
頸動脈狹窄是很嚴重的疾病,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頸動脈狹窄疾病,這樣的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腦部供血的情況,嚴重后會危害生命。因此,患者們應該積極的進行治療。在臨床上,很多患者會選擇藥物治療。那么,藥物治療頸動脈狹窄效果怎么樣?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頸動脈狹窄的基本方法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如常規服用阿司匹林、或新的強效抗血小板藥物氯吡格雷),但僅適用于狹窄程度不超過50%的無癥狀患者,對于超過75%狹窄的患者一般建議進一步治療。
過去,由于對腦血管病認識不夠,很多醫生多只是檢查腦內有無病灶,不太關注血管問題。一些患者小中風發作,有些醫生也只是囑其吃些藥,并未想到患者血管狹窄問題可能要靠手術解決,如不積極干預有發生腦部大面積梗死的風險。
除了藥物之外,頸動脈嚴重狹窄主要依靠頸動脈剝脫術和支架介入術。事實上,頸動脈狹窄達到什么程度需要手術治療,一直是臨床決策的一個難點。歐美國家對頸動脈狹窄的認識和研究比我們早,他們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報道采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并做過幾個大型臨床實驗。結果顯示,與服用阿司匹林相比,頸動脈狹窄率超過70%,即嚴重狹窄時,需要做剝脫術;而當狹窄率在50%~69%時,做剝脫術的效果大概要5年后才能看出來,這意味著對于高齡患者就應慎重考慮手術干預的問題;低于50%的狹窄,剝脫術效果不如藥物。這些結論來自于大的醫學中心(每年手術例數超過25例)完成的研究,對于有癥狀患者實施剝脫術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6%,而對于無癥狀患者實施剝脫術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3%。
然而,與上述大醫院所做的調查結論不完全一致,國外醫療保險公司組織的調查卻認為,在現實的臨床實踐中,剝脫術風險似乎比想象中要高,其中有癥狀者在圍手術期因手術導致發生中風和死亡的風險超過8%。而對于女性、有心肺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風險更高,特別是狹窄位置過低或過高的患者,采用剝脫術比較容易損傷第9、11對顱神經,而一旦損傷患者將被迫終身插管喂飼。
查看更多關于藥物治療頸動脈狹窄效果怎么樣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