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增多癥(原醛癥,康恩綜合征)
醛固酮增多癥病因分析
醛固酮增多癥病因尚不甚明了,根據病因病理變化和生化特征,醛固酮增多癥有五種類型:
1.腎上腺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 發生在腎上腺皮質球狀帶并分泌醛固酮的良性腫瘤,即經典的Conn綜合征。是醛固酮增多癥主要病因,臨床最多見的類型,占65%~80%,以單一腺瘤最多見,左側多于右側;雙側或多發性腺瘤僅占10%;個別患者可一側是腺瘤,另一側增生。
2.特發性醛固酮增多癥(idiopathic hyper aldosteronism,IHA) 簡稱特醛癥,即特發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占成人醛固酮增多癥10%~30%,而占兒童醛固酮增多癥之首。近年來發病率有增加趨勢。其病理變化為雙側腎上腺球狀帶的細胞增生,可為彌漫性或局灶性。增生的皮質可見微結節和大結節。增生的腎上腺體積較大,厚度、重量增加,大結節增生于腎上腺表面可見金色結節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黃豆,結節都無包膜,這是病理上和腺瘤的根本區別。
3.糖皮質激素可遏制性醛固酮增多癥(glucocorticoid-remediable aldosteronism,GRA) 又稱地塞米松可遏制性醛固酮增多癥(dexamethasone suppressible hyperaldosteronism,DSH)。自1966年Suther-land DJA等報道第一例以來,至1990年國外文獻報道了50余例,國內也有個例和家系報道,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醛固酮增多癥,約占1%。多于青少年起病,可為家族性或散發性,家族性者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腎上腺呈大、小結節性增生,其血漿醛固酮濃度與ACTH的晝夜節律平行。本癥的特點是,外源性ACTH 可持續刺激醛固酮分泌,而小劑量地塞米松可遏制醛固酮的過量分泌,并使患者的血壓、血鉀和腎素活性恢復正常。
4.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增生(primary adrenal hyperplasia,PAH) 約占醛固酮增多癥的1%。本癥對螺內酯治療有良好的反應,腎上腺單側或次全切除可糾正醛固酮過多的癥狀和生化異常。
5.醛固酮生成腺癌(aldosterone-producing carcinoma,APC) 它是腎上腺皮質腺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的一種類型,約占醛固酮增多癥的1%~2%。可見于任何年齡段,但以30~50歲多發。
- 醛固酮增多癥治療方法 |
- 醛固酮增多癥病因 |
- 醛固酮增多癥飲食 |
- 醛固酮增多癥專家 |
- 醛固酮增多癥醫院
- 醛固酮增多癥治療指南 |
- 醛固酮增多癥癥狀 |
- 醛固酮增多癥檢查 |
- 視頻 |
- 醛固酮增多癥咨詢
- 友情鏈接:
- 醛固酮增多癥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