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蟲病(寄生蟲)
肺吸蟲病的病因是什么
肺吸蟲病分為衛氏肺吸蟲病和斯氏肺吸蟲病兩種,屬于一種可人畜感染的蠕蟲病。該病有著明顯的地域性,衛氏肺吸蟲病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吉林、浙江和臺灣等省。斯氏肺吸蟲病分布于四川、廣東、江西、福建、云南、貴州、陜西等省。
肺吸蟲病的病因是什么:
當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蟲活囊蚴的蟹,蜊蛄,沼蝦,水生昆蟲紅娘華等可獲得感染,衛氏并殖吸蟲的致病,主要是童蟲或成蟲在人體組織與器官內移行,寄居造成的機械性損傷,及其代謝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應。
肺吸蟲病是由肺吸蟲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肺吸蟲又稱并殖吸蟲。人體寄生的肺吸蟲,在國內有衛氏肺吸蟲和斯氏肺吸蟲兩種。“衛氏并殖吸蟲”,隱孔吸蟲科。體呈卵圓形,背面隆起,體表多小棘。長7-15毫米,寬3-8毫米。紅褐色,半透明。口吸盤和腹吸盤大小相等。寄生在人的肺臟內,也可異位寄生在腦等部位。貓、犬、豬等也能感染。卵一般呈卵圓形,黃褐色,殼厚,有小蓋。第一中間宿主是川卷螺,第二中間宿主是溪蟹、喇蛄(寄生在鰓、肌肉等處)等。人因食生醉和未煮熟的蟹或喇蛄而受感染,引起肺吸蟲病。
人和動物(犬、貓、豬和野生動物)是肺吸蟲的終宿主。排出蟲卵至水中,經第一中間宿主(川卷螺),在第二中間宿主(石蟹、蜊蛄)體內發育成囊蚴。
肺吸蟲病的病因原理:
人生食石蟹、蜊蛄,囊蚴經口感染,在胃和十二指腸內囊蚴破裂,幼蟲脫出并穿過腸壁進入腹腔,穿過橫膈入胸腔和肺,在肺內發育為成蟲。蟲體進入縱隔,可沿頸內動脈人顱內侵犯腦組織。肺內病變呈炎性反應,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肺組織被破壞,形成膿腫和囊腫,周圍有纖維包膜,囊內含膽固醇結晶、夏科雷登結晶、蟲卵等。囊內多數只有1個成蟲,一處形成囊腫,移行至另一處,再構成新的囊腫,舊病灶空洞可閉合,纖維化、鈣化痊愈。
肺吸蟲囊蚴當被吞食后,約30~60分鐘即在上段小腸內經膽汁等消化液的作用而脫囊,脫囊后尾蚴穿過腸壁到達腹腔,在腹腔內幼蟲先鉆入腹壁肌肉內,稍稍發育,約一周后再逸出到腹倥內。可暫時侵入肝臟或穿透橫膈到達胸腔,在胸腔內生活數日至十幾日后侵入肺實質,并在肺內定居發育,約經60~80天后即成熟排卵。
了解了關于肺吸蟲病的病因后,可明顯發現對于肺吸蟲病建議的方法就是避免生食蝦蟹,就可有效預防,也避免了該病給患者帶來的疾病痛苦。
- 友情鏈接:
- 肺吸蟲病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