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管狹窄癥的診斷檢查
時間:2012-03-27 15:45來源:求醫網
(一)癥狀和體征
頸椎管狹窄癥多見于中老年人,隱匿起病,發病緩慢,很多在創傷或反復輕微外傷(如咳嗽)后出現癥狀或使癥狀加重。臨床癥狀呈多樣性,包括疼痛、軟弱及肢體痙攣,某些患者甚至在頸后伸時可出現類似多發性脊髓硬化患者所見的Lhermitte征,即發生突然的、短暫的電擊感向下擴散。感覺障礙表現為四肢麻木、過敏或疼痛。四肢可同時發病,也可以一側肢體先出現癥狀,但大多數患者感覺障礙先從上肢開始,尤以手臂部多發。軀干部癥狀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覺障礙,胸、腹或腰部發緊。運動障礙多在感覺障礙之后出現,表現為錐體束征,即四肢無力、僵硬不靈活。大多數從下肢無力、沉重、腳落地似踩棉花感開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穩,隨著癥狀的逐漸加重出現四肢癱瘓。大小便障礙一般出現較晚。早期為大小便無力,以尿頻、尿急及便秘多見,晚期可出現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體格檢查時頸部癥狀不多,頸椎活動受限不明顯,頸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輕壓痛。軀干及四肢常有感覺障礙,但不很規則。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多減弱或消失。深感覺如位置覺、振動覺仍存在。肛門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顯活躍或亢進,Hoff-mann征單側或雙側陽性,尤其是當頸過伸時明顯,這是c6以上脊髓受壓的重要體征。下肢肌肉痙攣側可出現Babiki征陽性,髕、踝陣攣陽性。四肢肌肉萎縮、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體格檢查著重觀察是否有神經根受壓,有無脊髓受累,肌力、肌張力改變情況,有無肌萎縮,腱反射是否亢進,髕陣攣及踝陣攣情況,感覺有無損害,病理反射是否可引出。
(二)影像學檢查
x片檢查目前公認的診斷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方法主要有兩種:①Murone法,即
利用頸椎標準側位x線片測量椎體后緣中點與椎板、棘突結合部之間的小距離即椎管矢狀徑,小于12mm為發育狹窄,小于10mm為一定狹窄,此徑又稱發育徑。但該方法常受x線片放大率的影響。②比值法,即利用椎管矢狀中徑和相應的椎體矢狀中徑之比值,3節以上的比值均小于0.75者為發育性頸椎管狹窄。退行性頸椎管狹窄者,頸椎側位片顯示頸椎變直或向后成角,多發性椎間隙狹窄,頸椎失穩,關節突增生等。
CT掃描時可見發育性頸椎管狹窄者椎管各徑線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見硬膜囊及頸脊髓呈新月形,頸脊髓矢狀徑小于4mm,蛛網膜下腔細窄,椎管正中矢狀徑小于10mm。退行性頸椎管狹窄者見椎體后緣有不規則致密的骨贅、黃韌帶肥厚、椎間盤突出等改變。
MRI檢查表現為椎管矢狀徑變窄,頸脊髓呈蜂腰狀或串珠樣改變;T2加權像上可見伴隨著頸椎管狹窄的軟組織水腫或頸脊髓軟化的髓內信號強度增強。MRI檢查可顯示椎管大小、形態、脊髓受壓部位,并可顯示合并存在的其他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