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市普寧醫院
- 【類型】三級 / 專科醫院
- 【電話】0451-88083438
- 【網址】www.hrbpuningyy.cn
- 【地址】190米步行至 市政府大廈站1站乘坐 125路, 在 北岸明珠站 下車550米步行至 前進道口站 9站乘坐 215路, 在 普寧醫院站 下車50米步行至 普寧醫院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我國“有病不醫”現象嚴重人們期待新醫改方案出臺
時間:2012-10-30 15:58來源:求醫網
新華網專稿:自國家相關部門對“市場化非醫改方向”和“醫改總體上是不成功”的總結反思之后,國內再度掀起了關于醫改的討論,這同時也引起了海外媒體的關注……西方媒體注意到:國內領導人已經認識到解決醫改中存在的問題的迫切性。人們期待著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醫療體制改革的新方案早日出臺。
目前國內“有病不醫”現象嚴重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位駐京記者日前報道他的一個國內朋友的家人的就醫經歷:最近,我在國內的一個朋友來電話,談到他父親動一次大手術,僅請主刀醫生吃飯,就花了一萬多塊人民幣,更別提天價的醫藥費和私下送給醫生的紅包了。“我只有祈禱我媽別再有什么大病,否則我就要傾家蕩產了。”他在電話中連連嘆氣。
這篇題位《國內醫改得了什么“病”?》的文章說,其實,他和他太太都是北京的“白領”,收入相當不錯。而在浙江臺州打工的女工尤國英遭遇就比他慘多了。尤國英最近因突發腦溢血,被送進醫院搶救,3天花去1萬多元醫藥費,經濟窘困的家人無法再籌集醫療費,無奈之下,便在10月27日將尤國英送往殯儀館。雖然后來由于殯儀館主任的阻止和眾多好心人的捐款,尤國英又被送回醫院繼續治療,但這條“活人死葬”消息披露后,卻在國內引起了爭論。
據統計,從2000年到2003年,國內醫院的收入增加了70%,但實際上治療的病人卻在逐年減少。只有25%的城鎮居民和10%的農村居民擁有某種形式的醫療保障,國內內約一半的人口在生病時無力接受醫療救助。國內衛生部對116個農村地區進行的調查顯示,因疾病死亡的5歲以下的農村兒童中,約一半的人沒有到醫院接受救治,其中28%的人是因為無力預先支付醫藥費而被醫院拒絕收治。
這家英國報紙說,國內普通人看病看不起、吃藥也吃不起的故事,如今每人都能講出幾件。有關部門承認,由于經濟原因,國內約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應住院而不住院。
在世界銀行看來,包括醫療在內的社會保障網絡的欠缺是國內經濟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國內經濟季報》指出,對大多數國內城鎮家庭來說,住房、子女教育、醫療目前已成為家庭負擔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據了他們收入的大部分。“未來養老、醫療及教育成本的不確定性影響著每個家庭的儲蓄,而只有消除這種不確定性才能促進個人消費。”
談到近一半國內人“有病不醫”現象的原因,國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在今年7月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直言不諱:“問題的根源在于商業化、市場化的走向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金融時報》的文章說,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市場經濟制度與公費醫療制度并行不悖、和平共處的國家。其實,除美國等少數國家外,大部分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都把衛生醫療看作是公共產品,由政府公款支付其主要費用,而且,這些國家中大多數政府都不打算對公共醫療制度實行完全的私有化和市場化改造。
文章認為,即使對這些國家的公民來說,所謂的“公費醫療”亦非“免費午餐”,其費用其實早已由政府提前在比例頗高的入息稅中預支了。但這種以稅收來支付的公費醫療制度與國內的“用者收費”醫療制度相比,至少有兩個優點:一、由于稅基龐大,而且實行富者多納的“累進稅制”,保證了醫療費用的充裕性和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制度不僅是富人補貼窮人,健康人補貼病人,也是同一個人發達時預貼窘困時,健康時預貼生病時;二、由于行醫者(醫生或醫療機構)與收費者(征稅的國家)角色分離,也避免了行醫者“乘人之危”向病人索取過高醫療費用的可能性。
國內的醫療衛生制度曾有過輝煌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國內在醫療衛生機會平等方面位列190個國家中的倒數第四位。
西班牙的一家報紙說,實際上,國內的醫療衛生制度在歷史上曾有過令人矚目的成就。上世紀60年代,國內在醫療衛生方面比印度等其他發展國內家出色得多,成為最早根除所有傳染性疾病的發展國內家之一。當時,80%的國內農民都能享受到一種由地方財政資助的很初級卻很有效的醫療衛生網絡的服務,所謂的“赤腳醫生”是這個網絡的主力,他們大都是接受過初級醫療培訓的農民。但在農村公社解體后,這個初級醫療網絡也消失了。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日前也以《國內的病人》為題就國內的醫療改革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說,自從國內的醫療制度轉變為按市場經濟原則辦事以來,對大部分居民來說,無論是看病還是買藥都變得昂貴,因此對目前的醫療供應狀況表示不滿。
文章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人對治病的費用感到失望。由于支付不起住院或治療費而不治身亡的人數有多少,這是個無法統計的數字。但衛生部的調查結果表明,僅僅去年就有1400萬本來需要住院的病人住不起醫院。自從國內的醫療制度完全轉變為按市場經濟原則辦事以來,對大部分居民來說,無論是看病還是買藥都變得昂貴。住院會使整個家庭負債累累。這種情況不僅僅適用于像治療白血病這樣一些慢性疾病。就許多國內人而言,治療小病也支付不起。
目前占80%的農村居民沒有醫療保險保護,他們必須自己承擔所有的看病費用。對農民來說,看病是一個大開支項目,許多農民支付不起醫藥費。如果一個家庭有人需要做手術住院并且借不到錢,那么這往往意味著只有死路一條。但在城市居民中也只有約半數有醫療保險,而且這部分居民也僅僅得到最低限度的醫療保障,因為他們的保險只適用于遇到緊急情況、做大手術或者工傷事故,并規定被保者也要出很大一部分錢。
國內醫改的新方向
西方媒體注意到:國內已經認識到解決醫改中存在的問題;國內領導人已經認識到解決“經濟發展迅速但社會發展緩慢無力”這一問題的迫切性。緩慢的社會發展必將對經濟發展造成消極影響。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強化國內的社會服務,以“應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
參加不久前在上海舉行的“2005國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會議的官員透露,一份關于國內醫療體制改革的新方案已經出臺。
據一位優秀專家稱,可以肯定,國內會堅持醫療服務以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質不變,但也不會完全照搬某些國家的醫療體制模式。在轉變政府職能、實行管辦分離的同時,作為對公益性的補充,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辦醫院。
這位優秀專家表示相信:新的醫改方案將更符合最多人群的利益,確實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