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原北京冶金醫院),始建于 1964年,2006年7月劃轉至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年7月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 醫院資訊 > 秋季如何調攝養生
秋季如何調攝養生
時間:2012-11-08 10:49來源:求醫網
立秋標志著秋天的開始,季節將要發生由夏季的暑熱向冬季的寒冷轉變。秋季既有熱濕的初秋,又有寒燥的秋末,中醫就把一年分五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長夏位于夏末秋初,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長夏陽光充足,蒸騰地表的水氣,濕氣特別重,濕熱蒸騰是長夏典型的物候特征,尤其表現在我國南方地區。到了中秋及以后,陽光日少,北風頻刮,寒涼干燥成為秋季典型特征,我國北方地區尤為突出。正是由于秋季的氣候特點,人們的適應能力變得異常脆弱,不僅傳染病多發,其他疾病也容易常出現。因此,秋季是一年中養生保健尤為重要的季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攝養生。
一、調攝精神 怡養心境
對于內心世界的保養非常重要,應放在秋季養生之首。中醫認為:長夏署熱,容易促使人心神不寧,肝陽上擾,致使脾氣浮躁,血不歸心等現象,出現急躁易怒,失眠急躁等癥狀。這些癥狀常出現在腦力勞動的白領階層,成為導致現代亞健康與慢性病發生的主要誘因。進入中秋后,這種現象會逐漸改善。因此,當進入秋季后,要注意調攝精神,怡養心境。起居有常,要適當早睡以順應秋季收藏的自然規律。保持情緒平和、快樂歡暢,培養良好的性格,保持心胸寬闊,精神飽滿,用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沖動。
利用業余時間到公園、郊外游玩,培養對自然的喜愛和興趣,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以怡養心境。
二、順應自然 起居有常
順應自然界秋季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睡眠、衣服隨時調整更換,做到起居有常。立秋之后,晝夜之間的溫差增大,應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被褥;夜晚不宜赤膊露體,注意暴露部位著涼受風,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出汗過多,耗損氣血。
三、合理飲食 營養全面
合理飲食,營養全面在秋季尤為重要。長夏以健脾、清熱、利濕為基本原則。飲食宜清淡、苦寒、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佳。西瓜、黑豆、赤小豆、黑芝麻、粟米、瓜類等。避免過度食用粘膩礙胃、難以消化的食物。即使長夏天氣炎熱,也不要過食生冷之品,包括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而中秋季節后,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早餐食粥法來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秋天氣候寒涼干燥,體內的水分蒸發快,出現皮膚干裂、脫屑瘙癢、口干舌、大便秘結等癥狀。注意室內濕度,合理補充身體水分,要避免過度出汗和津液耗損。
四、健康養生 切勿盲目
中醫認為:秋季主收,故草木零落,氣寒風燥,人們如不注意調攝保養,則容易患病,易使舊病復發。健康養生有益于身心健康,不要盲目聽信一些不正確養生方法、食用藥性過于偏頗的養生藥物。養生的方法應適合自己的身體素質,適合各自的心理健康狀態。較好由專業人士通過中醫辨證,對體質、身心健康狀態進行全面詢查與評估,制定出正確全面的養生處方后,再行調養。而合理的日常生活模式和調攝精神的方法,更不應缺欠。
五、簡易養生 食茶便方
下面介紹二個食療方,僅供使用:
1. 排骨冬瓜湯
適宜長夏季節,素有濕邪,表現為身體倦怠,乏力身重者。
【原料】排骨250克,鮮冬瓜500克,砂仁、從、姜少許,油、鹽適量。
【作法】排骨洗凈切好,開水過后撈出備用;冬瓜去皮,切塊,備用。炒鍋放油少許,放蔥姜炒香,入排骨,冬瓜,,略炒,一起放煲內,加適量煲湯。湯成加砂仁,再煮數開,鹽調味即成。喝湯,吃排骨和冬瓜,每周2—3次。
2. 百合銀耳羹
適宜預防秋燥,或陰津不足體質者。
【原料】百合50克、銀耳20克,蜂蜜適量。
【作法】銀耳浸發備用。把銀耳連同百合入鍋,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至銀耳百合融化一體,成粥狀即成。每日1~2次,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