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建立于1986年,現有在職職工260人,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開放病床150張,固定資產1200萬元,年門急診病...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武漢市新洲區中醫醫院 > 醫院資訊 > 慢性前列腺炎(四)
慢性前列腺炎(四)
時間:2012-11-13 15:49來源:求醫網
前列腺液pH值與慢性前列腺炎有何關系?
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療較為困難,因此許多學者對前列腺液pH值的變化引起了注意。關于前列腺液pH值的正常值范圍,一般在6.2~6.5之間,而慢性前列腺炎時的前列腺液pH值則明顯增高,國外文獻報告多在7.4~8.0之間,關于增高的原因,目前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與微生物的感染有關, 有人否定這種觀點。Blacklock曾觀察了一組前列腺炎病人的前列腺液pH值,認為前列腺炎的細菌感染與否和pH值變化幅度無明顯相關。我們的一組病例的觀察結果看到,正常的前列腺液pH值為6.51±0.03,與國外文獻報道相似,而細菌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液pH值為7.80±0.10,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為7.12±0.04,細菌性和非細菌性的pH值增高幅度仍有明顯差別,因此認為pH值的增高幅度和前列腺的細菌感染與否仍有一定關系,病人的pH 值明顯增高,一般>7.5時,要懷疑到細菌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我們觀察到,隨著慢性前列腺炎癥的改善及治愈,前列腺液pH值也隨之降低,因此,治療期間,炎性的前列腺液pH值下降,可作為判定臨床療效的一項參考指標。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pH值增高的重要意義在于影響抗生素在前列腺內的解離,使已進入前列腺內的藥物很容易再回滲入血漿,這是抗菌藥物療效不滿意的原因之一。
前列腺液中的鋅對慢性前列腺炎的發病有何影響?
前列腺液中的主要成分中除了蛋白質、各種酶類、有機物外,還含有許多的微量元素,其中鋅占大多數。已有報告,人的前列腺組織中的鋅含量遠高于機體其他組織,有人測定前列腺液中鋅含量為720微克/dl,而其它組織中鋅含量僅為80微克/dl。那么鋅在前列腺組織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國外通過一項實驗研究發現前列腺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抗菌成分,進一步研究證明這種抗菌成分的物質是一種含鋅蛋白,其主要成分是鋅,并影響炎細胞的吞噬功能,其抗菌作用與青霉素相似,故把這一抗菌成分稱之為前列腺液抗菌因子(PAF)。并且發現在慢性前列腺炎時,鋅含量明顯降低并難以提高。
通過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正常前列腺液鋅含量為567.5±49.4微克/毫升,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為324.5±34.9微克/毫升,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為 135.6±28.1微克/毫升,結果證實炎癥時的前列腺液鋅含量明顯降低,并且細菌性的鋅含量更為低下,而經過用我們研制的中藥前列腺湯治療后,隨著前列腺炎癥的改善或治愈,鋅含量也可逐漸恢復正常,說明鋅與慢性前列腺炎的發病及轉歸有明確的相關性。
患慢性前列腺炎會引起前列腺增生嗎?
這是一個常被患者誤解的問題,很多患者都認為慢性前列腺炎久治不愈會導致前列腺增生。其實從現代研究看,二者并不存在必然關系。
前列腺增生癥是男性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其發病機制研究頗多,但病因至今仍未能闡明。但前列腺增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睪丸存在和年齡增長。睪丸存在說明有正常的男性激素的分泌,研究表明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協同作用在前列腺增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慢性前列腺炎不會影響睪丸的分泌功能及激素的代謝過程,因此本病不會引起前列腺增生。
確有一些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又發生前列腺肥大, 這主要是因為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都為男科常見病。 至今仍無任何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患前列腺增生。
患慢性前列腺炎為什么遷延難愈?
慢性前列腺炎的癥狀多樣且常反復發作,時輕時重,有部分患者雖經多方求醫也不能治療。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幾個方面:
(1)前列腺炎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并且缺乏十分明確的治療方法,療效判定方法也不統一。
(2)前列腺表面有一層脂質包膜,大多數抗菌藥物難以透過包膜,進入腺體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
(3)前列腺位置深在,其分泌的腺液要經前列腺腺管排入尿道,有些前列腺腺管與尿道呈直角或斜行進入尿道,其分泌的腺液不容易排出,尤其在發生感染時,膿栓易填塞腺管,因引流不暢而使炎癥不易消退,出現癥狀反復。
(4)慢性前列腺炎常與精囊炎、輸精管炎、附睪炎及后尿道炎等伴行存在,互為因果,因而遷延難治。
(5)慢性前列腺炎多發生于青壯年男性,這一年齡段正是男性的性活躍期,頻繁的性沖動可引起前列腺的反復充血,容易加重癥狀,過頻的性生活也易引起細菌逆行重復感染。
(6)醫源性因素。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多試用過多種治療方法,如使用抗菌藥不系統,不合理,使細菌產生耐藥性;盲目的、不恰當的前列腺注射及熱療致前列腺組織硬化甚至形成瘢痕,不利于炎癥引流。
(7)患者自身因素。對治療缺乏信心,思想負擔過重,用藥追求立桿見影,不能按療程用藥,或對本病缺乏認識,不注重生活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