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患上強迫癥父母哪些方面一定要注意
時間:2016-10-20來源:求醫網
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希望從小培養孩子優良的性格品德,但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不能強迫。家長們要懂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才能讓孩子的品德發展如春生夏長,自然繁茂。
◆ ◆ ◆
壹
說一個我的親身經歷:記得十年前,當時女兒四歲,傍晚我去幼兒園接她。路遇一熟人,給了我兩片獨立包裝的“真巧”餅干。我平時較為嚴格控制女兒吃零食,當我接到女兒,從口袋里掏出餅干時,她果然雙眼充滿了欣喜,“餅干!”女兒興奮地大叫。
女兒雙手還沒伸出來拿餅干,她的歡欣顯然已經吸引了身邊一對雙胞胎女孩東東和西西。這對雙胞胎女孩的父母均在國外留學,孩子就留在國內。兩個孩子白天在白托班學習,晚上在全托班睡覺,只有周末才能離園回外婆家。而在幼兒園里,除了嚴格按照飲食安排用餐,孩子是沒有零食吃的。瞬間我們四人八只眼睛全聚焦到了兩片餅干上。
此時,作為大人的我,當然要“懂事”啊,于是我微笑著對女兒說:“丫丫,東東、西西也想吃餅干,給她們吃一些好不好?”女兒沒說話,但表情和眼神分明在拒絕。我又說了一遍,女兒眼神中拒絕的信息更明確了。這下,我多年的德性修養按捺不住了“你這孩子,怎么這么小氣!分點給他們吃不行嗎?”聽到我的責備,女兒顯得更執拗了,我感覺優秀受到了挑釁。這還了得,才丁點兒大的人,就敢跟老媽對著干?
于是,我責備女兒的聲音提高了八度,問題的性質也隨之升級:“你怎么這么自私?”也許,四歲的女兒還不太懂自私的含義,但我發怒的表情與態度已讓女兒眼含淚水,八只眼睛還是聚焦在兩片餅干上,但女兒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東東和西西也絲毫沒有放棄的意思,其中一個分明已在咽口水。
這下輪到我尷尬和難受了。我的心里象翻了五味瓶:堂堂大學老師,堂堂心理咨詢師,連這么個小屁孩都搞不定,以后這臉往哪擱?
◆ ◆ ◆
貳
尷尬的場面,早已被女兒的班主任龔老師看到了,她走了過來,在女兒身邊蹲下:“這是餅干吧,看起來很好吃哦!你一定很想吃吧!”這時女兒有了小感動,使勁點點頭,眼淚都流出來了。龔老師繼續說:“這樣好不好?這一片先給你吃!” 龔老師先拿了一片給丫丫,丫丫高興地接了餅干,緊緊地攥在手心,生怕飛了似的。龔老師接著說:“看起來,東東、西西也想吃!剩下的這片餅干分給她們吃好嗎?”也許因為有了一塊餅干在手里攥著,沒想到女兒爽快地點頭了,于是龔老師把剩下的餅干拆開,給東東、西西各分了一半。三個娃吃著餅干,挺開心。當時我心里那個感覺呀,簡直如釋重負!
第二天,我跟龔老師道謝,龔老師說:其實,昨天分餅干的事,丫丫和我之間極有可能發生了“重大誤解”。當我說把餅干給東東、西西吃一些的時候,我沒有說清楚保證女兒會有一份,然后給東東、西西分一些。我手里只有兩片餅干,而東東、西西正好兩個人,在四歲的丫丫心里會理解為:“兩片餅干,兩個人,她們一人一片吃了,哪還有我的份?我當然不同意啦!”瞬間,我汗啊:學了那么多年心理學,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把理論用于實踐,相差實在是太遠啊!
◆ ◆ ◆
叁
其實,我早就學習過皮亞杰的“三山實驗”,實驗發現: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孩子(2-7歲)是缺乏觀點采擇能力的,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來思考問題,當大人不了解其心理規律,用成人的道德標準給孩子做道德評判,實在是冤枉了孩子。
身邊,類似“分餅干”的例子不勝枚舉,家長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當孩子們爭搶食物、爭搶玩具時,我們是否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大度、要寬容、要禮讓,總在教育他“融四歲,能讓梨”,而較少尊重孩子的心理規律?當孩子不如我們要求的那樣“道德”時,我們是否會責備孩子自私自利、不夠寬容大度,通過嚴厲譴責孩子來找尋自己莫名的道德優越感。
【本文由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供稿】
查看更多關于兒童患上強迫癥父母哪些方面一定要注意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