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濰坊市人民醫院
- 【類型】三級甲等 / 綜合醫院
- 【電話】0536-8192599
- 【網址】www.wfph.cn
- 【地址】濰坊市奎文區廣文街151號。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歷代醫家話“未病”
時間:2012-10-27 14:04來源:求醫網
祖國醫學歷來重視疾病的預防,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現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生動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義。開創了中醫對這一領域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中醫的這一思想,在歷史上各時期的典籍中都有體現,且不斷發展與完善。
歷代醫家也對其思想和內容進行了繼承和發揚,在他們的著作中可以見到“治未病”的理論和應用。可見古人對于“治未病”之重視。
扁鵲姓秦,名越人,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人。《難經》據傳是扁鵲所作,其中有“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據《史記》記載,扁鵲醫術高明,他“治未病”的思想鮮明地體現在齊桓公病案中。司馬遷為此感嘆道:“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醫得早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這個病案從一個側面突出反映了扁鵲能夠預知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提出疾病要“早發現、早治療”的觀點,見微知著,防微杜漸,體現出扁鵲“治未病”的思想。
東漢優秀醫家張仲景,史稱“醫圣”,對“治未病”有著獨到的研究。他發展了《黃帝內經》以來的相關思想,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等多側面論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以《傷寒雜病論》(后人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一書為標志,“治未病”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說,其中關于養生保健,均有涉獵,治則方藥,一應齊全。
東漢末年杰出的醫學家華佗,相傳著有《中藏經》一書。其“治未病”思想與實踐主要有:創五禽戲,強身健體。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華佗曾對其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不朽是也。”也就是認為運動有強健脾胃的功能,可促進飲食的消化輸布,使氣血生化之源充足,氣血流通,則身體健康而長壽。他要求人們“宜節憂思以養氣,慎喜怒以全真”。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過度情志波動,以減少疾病的發生。華佗認為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必然影響人體,使之發生相應的生理和病理反應。人體疾病的發生,是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的,只有掌握其規律,適應其變化,才能祛病保健。
晉代優秀醫家葛洪,他在防病養生方面給我們后人留下了許多精辟的論述。他在《抱樸子》中指出,一個人所以常生病,皆因風寒暑濕所致。如果平日注意內養正氣,形神相衛,各種邪氣就不會侵犯人體。提倡“養生以不傷為本,”重視身體保養。此外,葛洪還認為維持人的生命的基本要素是氣和血。人生病主要是氣血虧損所致。他提出一系列不損傷氣血的養生之道,其中包括:唾不及遠,行不疾步,目不久視,坐不至久,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不欲晚起,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飲酒當風,不欲廣志遠愿等思想。
唐代優秀醫家孫思邈,史稱“藥王”。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要求醫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中,他還明確論證了“治未病”與養性的直接關系,“善養性者,治未病之病。”并創造了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他認為人能否延年益壽與養生有著密切的關系,“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他還積極推廣養生功法,認為經常適當的勞作運動,能促進身心健康。所謂“動則不衰,用則不退”。此外,孫思邈還在著作中列食養、食療食物154種,他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也就是說,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途徑。
北宋優秀兒科醫大家錢乙,由于給宋神宗的子女治病有功,被任命為翰林醫宮,繼而又提升為太醫丞。錢乙一生救治小兒無數,弟子閻季忠(又作孝忠)將他的學術觀點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以整理、總結,輯成《小兒藥證直訣》一書,對中醫兒科發展有重大貢獻。他認為,小兒氣血未堅,臟腑脆弱,腠理疏松,神氣怯弱,筋骨未堅,極當攝生防邪侵,得病后用藥應小心謹慎以防病。又認為小兒臟腑嬌嫩、正氣不足,病邪容易入侵,因此十分重視兒科“治未病”。如《急驚》中云:“不可與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蓄虛熱不消也。”說明小兒防外邪、慎寒涼、少攻伐之重要,做到既病防變。這是“未病先防”的思想的重要體現。這是他成為一代兒科大家的重要原因。
金元優秀醫學家朱丹溪。對“治未病”有許多高明的認識,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說:“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長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明代優秀醫家張景岳,關于什么是“治未病”,他感受頗為深刻:“禍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于微而已矣。”他還指出:“履霜堅冰至,貴在謹于微,此誠醫學之綱領,生命之樞機也。”可以說張景岳是一語中的,指出了“謹于微”就是“治未病”的關鍵所在。
清代名醫葉天士清,溫病學派創始人。他對于“治未病”的既病防變研究頗深,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這種提法進一步闡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層涵義,即在疾病過程中要主動采取措施,防變于先,控制病勢發展的思想。其預防傳變主要體現在護陰保津上,這是由溫熱病的特性所決定的。從溫病的證情看,一般是熱偏盛,易出汗,更易傷津耗液。葉天士根據溫病的發展規律和溫邪易傷津耗液的特點,提出對于腎水素虛的患者應防病邪乘虛深入下焦,損及腎陰,在治療上主張在甘寒養胃同時加入咸寒滋腎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既病防變法則的典范。
儒家創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實,他還是我國古代杰出的養生大師。孔子曾提出過許多頗具真知灼見的養生“治未病”思想。如《論語·季氏》中有這樣一段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在這里他明確地告誡人們,應當根據不同生理時期的體質與心理特點,陶冶情操,養護體魄:青少年時,身心發育不成熟,不可戀色早婚,不可快情縱欲;人到中年,精力充沛,仍須勞逸結合,修身養性,不可過度疲累,因為體質將由盛轉衰;到了老年時,體質已虛,更要淡泊名利,超脫俗念。正是由于孔子注重養生防病之道,且身體力行,持之以恒,所以盡管他一生歷盡坎坷,屢陷困境,仍能安于傳道、授業、解惑,而盡享天年。